我国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配套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
发布时间:2015/4/3 0:08:41
“在汽车工业十多年快速增长的推动下,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随着近期我国汽车工业回归理性发展,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压力开始凸显。”全国工商联一份《关于提升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竞争力的提案》对当前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缺乏竞争力表示担忧。
全国工商联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的调研显示,竞争力缺乏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与外资企业比,整体实力不强,发展不均衡。目前中国有近2万多家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占国内零部件企业总数80%以上,而销售额却只占20%,产品90%集中在中低端。中资控股的零部件企业大多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难以进入合资汽车产品的一级供应商行列,其中美系车企在华选择的零部件供应商中有外资背景的零部件企业接近100%,德系车企、日系车企这一比例分别为88.9%、89.5%,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为52.8%。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国内新批准外商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项目数量高于合资数量。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国内市场,对本土自主品牌企业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的抑制方面也很明显。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前以封杀乘用车为主要目标,目前已经蔓延到商用车领域;以前针对几个主机厂来争市场,现在是变本加厉“大小通吃”。
三是在与整车企业配套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整车企业与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关系中,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期以来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产品大多是按照整车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难以参与真正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短期内难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缺乏建立伙伴关系的技术支撑。整车企业降价的压力会直接转嫁到供应商的身上,而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还要面对原材料、能源、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双重挤压使得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赢利能力普遍下滑。
有人预测,如果不加强技术创新,攻克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面对严峻的国内市场形势,国产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行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发展危机。国家应出台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本土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