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再创新高”凸显我国零部件质量问题严重
发布时间:2015/1/19 0:12:04
召回的初衷本应是防患于未然,将车辆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尽可能降到*低。若在造成伤亡事故之后才对问题产品进行召回,则失去了召回的意义。另外,大批量的车辆召回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一直众说纷纭。有专家指出,在汽车保有量直线攀升的情况下, 召回数量成正比增长是无法避免的。汽车召回规模扩大,从侧面反映出国内汽车召回制度的日趋成熟和完善,以及汽车企业对产品质量问题和消费者出行安全关注度的提升。
但有些汽车厂商利用不正当逻辑,以车辆召回作为噱头,来达到宣传自身产品安全的目的;也有厂商明知车辆已经出现问题,却保持消极态度;更有汽车厂商的召回原因,竟是误用了与车辆不相匹配的发动机。我们不禁要问,厂商的召回行为到底是持负责任的态度,还是将其当成了儿戏?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14年国内汽车召回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去年登记在案的汽车召回案件共122例,涉及499万余辆汽车。虽然在车辆召回数量上不及2013年531万辆的总量水平,但从召回次数方面看,又一次打破了历年“纪录”。从数据可以看出,去年上半年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召回44次,召回总量为114万余辆。但各车企下半年的集中“发力”,致使下半年累计召回达78次,甚至超过了2012年全年水平。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召回的增多,主要是国家质检总局的监管更加严格所致。
在去年各类汽车召回事件中,产品所涉及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断轴门”此起彼伏,燃油泄漏、发动机故障以及制动问题也成汽车召回事件中的高频词语。另外,由于某一零部件缺陷引发的大范围召回也令不少汽车企业蒙受着巨大风险和经济损失。例如,受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燃油泵问题影响,包括北汽福田、天津一汽夏利等在内的多家汽车厂商召回30余万辆汽车。而在此之前,奇瑞、华晨以及长城汽车三家自主品牌也曾因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存在缺陷而召回近56万辆缺陷汽车。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减少因个别零部件所导致的召回事件发生,2014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将零部件生产商纳入召回体系,并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随着此项政策深入,零部件生产企业和整车厂一起承担责任,有利于促进零部件企业加强自我检查和升级,整车的质量水平也有望得以提升。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