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汽车零部件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7/7/6 0:16:08
2017年以来,汽车购置税补贴退坡,行业需消化前期透支,汽车行业总体处低迷期,产品力和品牌力较低的车型销量呈断崖式下跌,品牌结构分化,强势品牌抢占弱势品牌份额,德系、日系发力,自主品牌分化加剧。
就目前来看,我国仍保有一个年轻的汽车市场,目前汽车保有量2亿台,假设7年换车,每年产销规模也在4000万台左右,相较于2016年2800万辆规模,销量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意味着汽车零部件面临的下游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短周期看,到2018年底汽车行业将总体处于低增长状态,零部件行业总体面临成本压力。
零部件市场短期承压
长期利好
2016年工信部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要求年产量大于5万辆的传统乘用车企需生产或者进口一定比例的新能源乘用车,2018-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12%,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在未来的出台也会极大地刺激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汽车节能化的发展。
随汽车技术不断进步和互联网公司搅局者的加入,汽车产业正在产生变革,零部件和汽车系统的智能化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并且使得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质龙头集中。
行业新机遇下,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会以较为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大概可以分为聚焦主业、整合资源、向外扩张三种方式。
1.聚焦主业:产生细分领域市场的冠军,多依靠内生增长。此方式取决于细分行业产品属性和公司战略,该类配件在零部件中属于门槛较高、不可被替代的领域,例如车灯、汽车玻璃等,产生了福耀玻璃、小糸车灯、热管理领导者银轮股份等一类*零部件公司。
2.整合资源:汽车零部件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较快,新产品不断取代旧产品,汽车电子渗透率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零部件公司采取了剥离原有低毛利率的传统业务,整合新业务的方式不断*行业趋势。例如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集团,国内汽车电子领军者均胜电子。
3.向外扩张:零部件公司往往以第三方的形式独立存在,所以客户关系是重要一环,另外技术、产品上的协同效应使得零部件公司往往加快扩张之路,以取得新客户,获得新产品。例如不断外延扩张的中鼎股份等。
瑕不掩瑜
短期隐忧难掩巨大商机
零部件产业在新的汽车行业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在自主品牌崛起背景下,合资品牌降成本压力日渐加大,必然推动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的加快,供应商由合资体系逐渐切换至优质的自主供应商企业。对于优质的自主零部件企业来说,其客户结构也得以升级。
零部件采购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日韩系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另外就是其他厂商为代表的社会化分工模式。纵向一体化模式是供应商体系以主机厂关联企业为主,而社会化分工模式中主机厂以采购独立第三方配件为主。
1.自主零部件供应商优势显著:国内自主零部件供应商受益于国内本土化研发和生产,其用工及沟通成本会较低;响应速度快。外资零部件供应商其研发体系多在国外,成本更高,且外资供应商的国内国外两套体系会延长决策机制和响应时间。
2.更低的采购价格和更高的年降幅度驱动零部件国产化加速:现在国内自主车企的年降一般在5%左右,而外资车企由于零部件采购体系中外资供应商占比较高,商务政策较宽松一些,总体年降相对较低一些。自主品牌供应商的初始报价比外资供应商低15-30%左右。对于合资车企来说,愈加激烈的竞争使得其转向采购价格更便宜、年降空间更大的自主品牌供应商体系。近几年汽车零部件进口金额震荡下行,而出口金额在提升,也间接证明了零部件国产化加速。
3.配件供应商选择与主机厂的盈利能力关系紧密:广汽集团的供应商体系较为开放,是广汽集团自主盈利能力较高的原因之一;长安的供应商体系以国际*配件厂为主,配件端降价难度相对较大。
4.自主品牌整车崛起助力优质自主配件厂成长:过去自主品牌整车自身经营形势较为严峻,对配件商采取了严苛的商务政策,*的自主配件企业优先选择配套合资厂,自主品牌主机厂不是它们的重点客户。近年来*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成果,产销规模也上了台阶,对上游的商务政策更加规范,原先以外资车厂为主的零部件企业将选择性的切入到优质自主车厂供应链,享受自主崛起带来的配件蛋糕。
随自主品牌整车厂的不断进步和商务政策的规范,会有大批的自主零部件供应商得以跟随成长;同时外资整车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也会选择本土配件供应商,因此本土配件供应商也会在外资供应链体系中得到更多份额。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