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富钴结壳”,另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发布时间:2017/6/28 0:05:04
6月26日上午10时20分,珠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发布启航令后,“海洋六号”船缓缓驶离码头,远赴太平洋,开启中国地质调查局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在本次远征中,“海洋六号”将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开展合同区资源勘探与环境评价。这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年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后,我国第四次按要求履行合同义务。
海底富钴结壳是继可燃冰之后,我国海洋地质学家们正在开启另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富钴结壳
它被认为是人类认知*少的矿区,主要是指附存在海山斜坡上,富含钴、钛、镍、铂等多种金属的海底矿物。
这些金属,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中,对国民经济,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钴是国防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金属。
2014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
这是继2001年我国在东北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2011年在西南印度洋获得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之后,我国第三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富钴结壳矿区。
“海洋六号”本次是第四次按要求履行该合同义务,这是为我国在国家管辖以外的国际海底寻找战略资源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执行此次远洋科考工作的“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海马”号(ROV)调查、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合同矿区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山区,面积3000平方公里,由150个20平方公里的区块构成,并限定在长度550公里、宽度550公里的正方形范围内。根据合同,自合同签订起15年内,我国将在该区域内开展资源评价、环境调查、采矿和选冶系统开发与试验等工作,履行培训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的义务。
除了勘探富钴结壳矿区,“海洋六号”此次航行还肩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深海地质调查,预计总航程约22000公里,历时240天,计划2018年2月返回广州。
本航次共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东海站、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4个单位参加。
整个航次的参航人员约218人,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多和参航单位*多的一次。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