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或引发可弯曲屏革命
发布时间:2015/10/27 0:04:12
从计算机的诞生之日起,每一次人机交互的改变都意味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到了“移动互联”时代,触控技术作为一次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加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在不久的将来,一张透明的“纸”随意展开就是电脑,随处一贴就是屏幕,看似只存在于科幻世界中,实际上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今年9月,英特尔宣布在华继续投资八家创新技术公司,其中,专注于透明导电薄膜的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菲”)位列其中。随后,有触控行业人士向集微网记者兴奋的表示,诺菲的纳米银产品的量产,是芯片厂和大尺寸屏的福音!一家材料领域的新创公司如何能获得英特尔的投资?怎样的产品能够给芯片厂带来如此的惊喜?因此,集微网联系到了诺菲纳米的CEO 姜锴并对其进行了*专访。
纳米银线就是纳米级的电线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兴起,柔性屏将成为了未来触控的主要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了业内的共识。据了解,诺菲生产的可实现折叠、弯曲功能的纳米银新材料薄膜将是颠覆ITO材料的有生力量。
ITO(铟锡氧化物)材料因其透明、导电等特性,长期以来几乎统治着整个触控行业。然而,ITO材料也有着诸多的缺点,包括阻抗*高、透光性较差、不适用于可挠式显示器等问题。ITO材料本身成本高昂,与纳米银、金属网格、石墨烯等象征着未来的印刷技术相比,成本差价达50%。姜锴预测,到2018年,50%以上的ITO材料都将被新材料取代。
而在多种新材料中,又以纳米银线和金属网格的发展较为成熟。虽然金属网格和纳米银丝都具有比ITO导电性更佳、价格更低的优势,但截至目前,金属网格仍存在不透光、高反射、莫瑞干涉、折叠性相对较弱, 模具昂贵等问题亟待解决。姜锴表示,纳米银技术无论从材质的柔性还是透光率上来看,都是金属网络所不具备的。
姜锴继续介绍道,纳米银材料是一种光电材料,在薄膜上导电的纳米银线直径只有25nm,长度为25μm,长径比达到了1000倍,且可大幅度弯折10万次。
除了天然的特性,工艺方面,二者也大不相同。纳米银线技术是把纳米银线通过涂布工艺做出纳米银导电薄膜;而金属网格则需要通过制作模具,把薄膜压出线条,再把微米级的银颗粒填充进去。微米级的银颗粒比纳米级的银线更粗,导电性固然更好。但缺点也十分突出,银颗粒较大,可视性较强,在灯光和强光下都能够看到颗粒,此外,材质是微米级,相对纳米级银线较脆易断,不易用作柔性屏幕。
姜锴表示,诺菲的纳米银导电薄膜是一种功能性薄膜,可以用作薄膜太阳能、触摸屏、玻璃幕墙、OLED显示灯多种领域,尤其适合大尺寸的应用。目前主要的产品化应用领域就是触摸屏,产品尺寸从2寸-60寸不等,目前已经量产,每月产能在10万平方米。
据姜锴介绍,目前诺菲的主要商业模式是向下游合作伙伴销售自己的纳米银导电薄膜。这里的“下游”指的是生产触控屏的厂商。下游公司将自己的触摸屏图案蚀刻在诺菲提供的纳米银导电薄膜上,然后绑定IC,贴上盖板玻璃,这就完成了触控屏的生产过程。目前,诺菲已经进入到了欧菲光的供应商名单中。
柔性显示的瓶颈在于封装
提到柔性屏幕,想象空间无限之大,如开篇中的提到的那样,随意展开一张“纸”便是屏幕,虽然看起来只存在科幻电影中,但在现实世界中,各厂商对柔性屏的研发也一直在推进。
在显示市场上,OLED本身就是柔性的,技术上先行一步的三星与LG已经先后推出了各自的曲面屏手机,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柔性屏幕。
因为有了可弯曲的纳米银导电薄膜,触控技术已经实现可弯曲,而柔性显示技术也已经成熟,为何柔性屏幕至今迟迟难以推出。除却集成电路等的技术壁垒之外,*大的瓶颈在于封装。姜锴解释道,OLED中的有机发光物质一来怕水;二来怕氧,目前只有玻璃才能够达到10 -6的封装要求。诺菲希望从触控通往显示的路上多走几步,能够打开柔性屏的瓶颈。目前来看,利用其它材质的特性,诺菲有可能找到一款能够达到玻璃效果的理想的柔性封装材料。他预测,柔性屏市场放量依然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除了柔性显示,在当前大热的压力触控方面,诺菲也有技术布局。华为Mate S、苹果iPhone 6S以及nubia的Z9都带有压力触控。姜锴介绍,目前所有的压力传感器都是在背光后面不透明的,上面还有盖板和显示器,更好用的压力传感器应该放到触控层中,且是透明的。这种压力触控才能给用户带来更佳的体验效果,诺菲目前已经进入开发阶段。在智能手机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压力触控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会继指纹识别之后,很有可能成为明年旗舰机型的标配。
英特尔为何相中了诺菲?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