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汽车零部件软肋 整零需共同发力
发布时间:2015/8/31 0:13:49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中国品牌乘用车零部件发展与整零合作专题研讨会,研讨会旨在构建整零交流平台,增进整零双方需求信息沟通,探讨整零创新合作模式,推进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
对此,专家表示,在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中高端市场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加快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汽车强国梦能否实现。推进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努力,相关整车企业同样责无旁贷。只有构建起良好的整零创新合作模式,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才谈得上前景可期。
此次研讨会吸引了一汽、东风、海纳川零部件集团、航盛电子等整车以及零部件企业的30余位代表参加。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自主品牌整车企业要发挥行业*作用,带动零部件企业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培育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夯实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培育品牌影响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据了解,在我国汽车工业10多年快速增长的推动下,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回归理性发展,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压力开始凸显。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在《关于提升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竞争力的提案》中提出,对当前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缺乏竞争力表示担忧。
全国工商联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的调研显示,竞争力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外资企业比,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整体实力不强,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有近2万多家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占国内零部件企业总数80%以上,而销售额却只占20%,产品90%集中在中低端。中资控股的零部件企业大多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难以进入合资汽车产品的一级供应商行列。
其次,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国内新批准外商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项目数量高于合资数量。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国内市场,对本土自主品牌企业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的抑制方面也很明显。
第三,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在与整车企业配套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大多是按照整车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难以参与真正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短期内难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整车企业降价的压力以及面对原材料、能源、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使得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赢利能力普遍下滑。
“强大的零部件体系是汽车强国的必备条件,自主品牌的发展是建设汽车强国的核心问题,而建设具有相当实力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是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关键。”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整车企业应把构建完整的零部件体系作为重点工作并有意识地培养、扶持*的零部件企业。同时,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要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对标国际先进企业,为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