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成山西新材料产业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5/7/7 0:07:09
“一种名为S30815的特殊钢材,2005年的时候,我们必须从日本进口,20万元/吨,交货期14个月。2007年前后,咱太钢研发出同样的产品后,日本供货商的价格就降到了8万元/吨,交货期缩短为4个月。”作为山西省材料领域专家,太钢集团规划发展部部长、新材料事业管理部部长蒋长虹认为,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产业,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革命性力量和推动技术创新的先导,山西省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山西新材料产业三年推进计划》(下简称“推进计划”)和《2015年行动计划》(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出台规划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山西新材料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
太钢不锈钢生产规模全球*大,高性能特殊钢在高铁、核电等多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金属镁及镁合金材料发展基础良好,产能产量全国*;钦铁硼永磁材料产量占全国1/3,产业发展居全国先进水平;煤系高岭土成为全球主要产地,生产技术和加工规模国内*;铝质、硅质新型耐火材料国内外知名,聚丙烯腈碳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新型纤维产品初步产业化……
蒋长虹认为,近年来,山西省新材料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较好地发挥了资源、区位、技术经济环境、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等优势,新型材料产业中的一些独特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不过,蒋长虹坦言,山西省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阶段,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高端新材料较少、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推进计划”和“行动计划”的制定和推进,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同类项目的无序、盲目重复建设,实现新材料产业的有序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重点项目的有效推进。
蒋长虹认为,这将极大地促进山西省新材料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高端产品比例,减少甚至消灭低端产品,从而提升山西省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转型,向高端突围
“全省5000万吨的钢铁产量,除了太钢的1000万吨外,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钢材属于中低端产品。”谈起山西钢铁产业的现状,蒋长虹如数家珍。
众所周知,山西省的工业是以冶金、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在当前煤炭行业、冶金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必须通过转型发展寻找新的出路。以太钢集团为例,蒋长虹分析了山西企业在新材料领域的转型探索和尝试。
目前,一吨螺纹钢的售价只有两三千元,而一吨1毫米厚的不锈钢卷板报价是1.7万元。如果是造船业、高温锅炉等领域运用的特殊不锈钢,其附加值可增加5-10倍。蒋长虹透露,太钢集团开发出一种镍基耐热合金材料,主要应用于锅炉的换热系统,市场需求很大,可替代进口材料。
发挥比较优势,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通过“企业、基地、产品、技术、项目”五位一体推进,是山西新材料产业“推进计划”和“行动计划”的*大亮点。“一般的饭盒、保温杯等不锈钢,福建、江苏一些企业能干的多了,因此我们必须在高端材料上突围,才能跳出产能过剩、低端恶性竞争的泥沼。”蒋长虹表示,在当前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太钢集团以钢铁为基础,充分利用自身及山西省的优势,积极发展与钢铁行业相关的多元产业,特别是新材料产业,如与中科院煤化所合作开发高性能碳纤维,与北京碧水源公司合作开发高性能膜材料,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研究开发电站锅炉用镍基耐热合金等等。
周密部署,*产业方向
依托太钢集团、中条山有色等企业发展新型金属材料;依托焦煤集团、阳煤集团等企业发展新型化工材料;依托自有资源优势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发展新型纤维、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等……
“结合各企业自身优势,规划发展重点,尤其值得称道。”蒋长虹认为,山西省新材料产业“推进计划”和“行动计划”,不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在推进措施上,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对目标完成情况和重点任务落实进展情况开展督查,确保任务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加大了对企业精准帮扶力度,建立政府和企业对口交流和长效服务机制;充分利用省级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和国家专项资金等政策,对企业项目予以扶持……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持续低迷,传统行业严重过剩、发展放缓的形势下,山西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材料产业“推进计划”和“行动计划”,必将有利于山西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技术、人才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做精做强做大新材料产业,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