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零部件或提前完成中国制造2025创新能力目标
发布时间:2015/6/1 0:10:12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其中,基本方针指出要以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针对创新能力设定了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的主要指标。
小编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时时关注国家政策动态,同时又身处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就联想到,汽车零部件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创新能力如何?
不久前,通过对83家零部件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中研发支出的数据分析得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7家,83家企业累计研发投入为128.62亿元,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比例的平均值为3.88%,该平均值与2012年的2.7%和2013年的3.27%相比有较大提升。
把3.88%这个数值与中国制造2025设定的目标相比,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数值比2025年的1.68%还要高出许多。这在我国制造业中创新能力水平如何,是否意味着汽车零部件提前完成了2025方案设定的发展目标?
对此,中国汽车协会顾问杜芳慈表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整体创新能力在制造业中尚处于中下水平,说得严重些就是‘没有创新能力’。虽然,近些年一些零部件企业在核心部件创新能力方面有进步,但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如此严重!杜老的话让小编背上凉凉,心里慌慌。这让众多的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情何以堪?激动之后,沉下心来细细思考,其实,零部件上市公司仅是我国千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很少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实际上,自主零部件企业创新能力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而且从核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掌握程度和所占市场份额也可见一斑。
接下来,小编想谈谈《中国制造2025》方案中另一个创新能力的指标即有效发明专利数。近年来,零部件企业在阐述企业创新能力时,越来越多的把获得专利数的多少作为直观的“数值表现形式”,好像专利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强。真是这样的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制动器委员会秘书长顾一帆说,我国的发明专利含有“水分”,不是很有价值,也不能表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杜芳慈也认为,发明专利数量不能代表质量,零部件企业应该增加发明专利的“含金量”。
从83家零部件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中整理出的8家零部件公司2014年获得发明专利数据显示,其与2025规划的目标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看来,汽车零部件企业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
也正如杜芳慈所呼吁,真正的自主创新才是竞争力强的表现。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摒弃模仿抄袭的思想,要“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搞创新。
*后,小编想针对《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能力的指标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虽然,方案的基本方针、十项任务、五大工程都对创新能力进行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只设定研发投入占比和有效发明专利这两个指标会不会太少了?小编认为,研发人员占比与配置结构、高端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发明专利产品产值贡献率等都是衡量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发明专利存在“水分”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这个指标的有效性应该也是个需要论证的问题吧?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