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汽车零部件争端内幕:美国欲提振国内就业
发布时间:2012/9/27 0:20:11
美国当地时间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贸易代表柯克宣布,美国已经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要求就中国政府2009年至2011年间给予“出口基地”(export base)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的至少10亿美元“补贴”展开磋商。《华尔街日报》称,这成为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提起的第八桩诉讼,也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次。
此外,USTR称美国还要求WTO设立一个争端解决小组,解决中国对美国制造的汽车所征收的反补贴和反倾销税,今年6月,双方曾试图通过磋商解决,但未成功。
随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已收到美方提出的磋商请求,并将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予以妥善处理。此外,发言人直言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中国汽车零件出口是出于政治需要。
对此,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莫世健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出的反补贴诉讼很正常,在WTO的规则之内,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已经成为一些国家贸易保护的技术手段。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仍将面临不断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
零部件基地成为“靶心”
美国此次向WTO提出诉状的焦点包括中国的“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项目,即中国支持选定地区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建设成为汽车产品出口中心。USTR称,在这些“出口基地”中,中国政府在指定区域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厂商给予大量出口补贴。
柯克称,基于公开资料,从2009年到2011年,这些中国厂商至少获得了10亿美元的补贴。
2006年8月,中国将8个基地、44家整车企业及116家零部件企业授权为首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企业。截至今年5月,中国已有长春、重庆、上海、武汉等12个“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出口基地”的建立,旨在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竞争力,打造汽车强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尽管中国地方政府在发展汽车产业和其他特定产业时使用了一些可以划入“补贴”范畴的政策工具,但并不是所有补贴都违反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将各类补贴划分为三类: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其中,不可诉补贴是世贸组织所许可的,不能提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处理,不得对享受该项补贴的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在专向性补贴中,对公司进行研究活动的援助,或对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与公司签约进行研究活动的援助均属于不可诉补贴。
在经历入世大面积的清理经济法规之后,中国大多数汽车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实施的补贴项目都属于研发援助。此外,国内各产业享受的各类补贴多数属于临时性措施,而在WTO的历史上,成员方保留的非歧视原则的例外与豁免动辄10余年,保留数10年者也并不鲜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肖洋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早已是老生常谈了,美国向WTO起诉中国出于政治目的,是奥巴马在总统大选紧要关头给自己拉票的常规手段之一。
美国长期处于对华贸易逆差的地位,目前距离美国大选不过六七个星期,借贸易摩擦拉选票不足为奇,这已成为美国政客的惯用伎俩。一句话,国际问题国内化是美国频频拿中国说事的主要表现。
肖洋介绍说,这一事件的解决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当然在美国大选之前肯定无法解决,因此对奥巴马来说,诉讼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提出诉讼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提出诉讼,一方面能拉到失业人员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工人的选票,另一方面,由于中美经贸关系异常紧密,双方的贸易摩擦仍会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对华诉讼不会导致双方关系的大幅后退。
据外媒报道,就在USTR作出上述决定的同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赴美国制造业重地俄亥俄州,参加竞选活动。
低端零部件首先受冲击
美国目前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大出口国。根据2012年*季度数据,中国汽车零部件当季对美出口额为33.3亿美元,占总体汽车零部件出口份额的25%。
此外,今年1月至7月,中国出口美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84.5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其中整车为2145万美元,零部件为84.3亿美元。
也就是说,目前中美汽车贸易当中,整车出口非常稀少,主要出口产品为汽车零部件。该项诉讼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可能会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尤其是外向度高的低端产品将首先受到冲击。此外由于磋商结果尚未明确,具体影响仍有待观察。
目前,WTO仅于简要声明中指出,已接到美国提出的诉讼请求,但关于该诉讼所涉及的详细产品种类、公司等范围则尚需时日。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侯昌志表示,如果此次美国的申诉成功,*受冲击的企业为出口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尤其是以OEM(原装配套)市场为主的企业,如江浙一带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不少公司的出口额占其销售额的90%以上。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研究员预计,若实施制裁措施,比如针对此类产品征收特殊关税,受影响较大的是出口占比较大的产品,如轮胎、汽车玻璃以及其他相对低端的产品。
生产轮毂的万丰奥威(9.39,0.00,0.00%)对美国的出口销售额大概占公司销售额的10%,而主要从事刹车片生产的山东金麒麟集团对美出口占据公司四分之一的份额。
万向钱潮(4.17,-0.19,-4.36%)汽车系统有限公司发布的2012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海外销售收入为2776万元,同比增长61.86%,占总销售收入的7.2%;福耀玻璃(6.69,-0.16,-2.34%)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海外销售收入16.74亿元,占总营收的34.36%。
当然也有企业表示,受此影响不大。有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公司透露,该公司上半年出口至美国的产品总额约占总出口额的40%,占公司总收入的30%。不过,由于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收到政府的补贴较少,去年仅有100多万元,此次反补贴诉讼对公司影响不大。
肖洋告诉法治周末记者,WTO是相对公正的国际组织,中国政府也在通过合理、正当的防卫解决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企业不怕打官司,应诉能力不断增强。因此,此轮贸易争端应该会在可控的范围内发展。
汽车零部件产业步步惊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是美国政府*次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下手”。
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输美汽车关键零部件——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实施限制关税,为期3年。今年9月,这一对华轮胎特保措施将到期。
国金证券(13.06,-0.39,-2.90%)*新研报称,特保税的到期将使得中国半钢胎有望重新取得30%左右的美国进口市场,对应乘用车/轻卡轮胎增量约5000万条,相当于2011年中国出口总量1.93亿条的26%。
孰料欢呼声尚未落地,新的一轮针对汽车零部件的贸易戏码又上演了。
今年1月31日,美国制造业联盟曾发布报告称,从2001年起,中国政府已补助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近275亿美元,未来10年还将额外提供109亿美元补助汽车零部件产业。美国制造业联盟和美参议员布朗等国会议员在新闻发布会上指责中国对汽车业的补贴损害了美国产业,呼吁美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对引擎、汽车电子设备、轮胎等相关产品发起更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随后的3月,美国国会188名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称中国对出口至美国的汽车零部件提供补贴,同时对美国出口至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行限制,这令美国制造业工人处于不利地位,并敦促奥巴马政府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首要任务。
当月,美国又颁布了新的法律,赋予美国商务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反补贴调查,并且把这个法案适用范围追溯到2006年11月20日以来所发起的所有反补贴调查(其中针对中国共10起)。
这些都加剧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遭受反补贴调查的风险。
“这个产业一直遭遇这种情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零部件部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入世,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增加,自然引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警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