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发布时间:2008/4/25 7:33:20
2007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4%,是1995年以来经济增长率*高的一年。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外家电需求旺盛,中国家电行业取得了快速稳定增长,规模继续扩大。
同时,2007年也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中国的CPI指数不断提高,外贸顺差过大,经济存在从过快到偏热的可能性;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给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带来阴影。复杂的经济环境使得家电行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持续提升的节能和环保要求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家电行业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通过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升等手段来实现行业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
1.总体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2007年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产值为6053.3亿元,同比增长26.05%。其中,家用制冷电器行业产值1444.4亿元,同比增长27.1%;家用空调行业累计产值2147.9亿元,同比增长25.44%(见图1)。2007年家用电器行业销售额5952.8亿元,同比增长28.24%。其中,家用制冷电器行业及家用空调行业销售额1392.5亿元和216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44%和31.47%。
2.主要家电产品产量
2007年,各种家电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推算,2007年冰箱产量4250万台,同比增长21.4%;冷柜(包括冷冻箱、冷藏箱、展示柜)产量1000万台,同比增长17.6%;空调产量7500万台,同比增长7.7%;洗衣机产量3300万台,同比增长13.8%;微波炉产量6000万台,同比增长9.1%;电热水器产量1037万台,同比增长23.5%(见图2)。
3.进出口形势
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达336.8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出口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6%;进口2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2%。2007年中国家电进出口增速有较大增长,2007年进出口总额增速比2006年增加了7.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比2006年也上升了7.1个百分点。
2007年大家电产品基本保持较好的出口增长势头。冰箱、洗衣机、冷柜、微波炉、空调出口量分别为1932.8万台、1340.8万台、555.6万台、5147.9万台、3198.6万台,同比分别增长了11.1%、17.6%、30.5、10.9%和21.5%。制冷压缩机是近年新增的出口热点,2007年冰箱压缩机出口1212.9万台,同比增长58.97%;空调器压缩机出口1424.7万台,同比增长42.7%。
小家电产品的出口增势逐渐趋缓,不同产品之间存在差异。2007年吸尘器、电吹风机的出口量都在9000万台左右,分别同比增长了6.8%和7.28%;电烤面包机出口量为8698万台,同比增长3.8%;电风扇、食品加工机和电水壶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8.9%、12.3%和2.3%;而电熨斗、电暖器和电锅/烧烤器则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电熨斗出口约1亿台,同比下降2.3%,电暖器出口7303.6万台,同比下降1.44%,电锅/烧烤器出口了9305.6万台,同比下降2.5%。
2007年中国共向21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家电产品。对各洲的出口情况见图3。其中对亚洲出口额*多,对欧洲和北美洲紧跟其后,这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到同期家电出口的32.4%、29.5%和24.0%。
从主要海外市场看,对欧盟25国出口位居*,累计出口金额为74.6亿美元,同比增长31.4%,占同期出口总额的24.7%。对欧盟出口前四名的国家是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出口额分别为12.8亿美元、12.0亿美元、9.1亿美元和7.6亿美元;对美国的出口66.0亿美元,居第二,同比增长14.2%,占21.8%;对日本出口31.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居第三,占10.4%;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15.5亿美元,同比增长6.4%,居第四,占5.1%。
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1.国内需求旺盛,拉动行业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消费者的收入和购买力都不断增强,消费能力呈上升态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陆续推进,中小城市、农村乡、镇、村在内的家电三四级市场需求开始快速增长,成为近1~2年家电产品,特别是冰箱和洗衣机销售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内需的增长符合中央政府的发展方针,促进消费成为中央经济方针的重中之重。2007年底商务部、财政部联合推出“家电下乡”工程,在四川、河南、山东三省进行试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销售价格13%给予农民购买家电补贴,首次试点产品为冰箱(冷柜)、彩电、手机三大类,对扩大农村家电市场消费起到了很好推动的作用,这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由投资、出口扩大到消费领域的一次探索。
在中小城市、农村家电市场的同时,国内中心城市家庭进入家电快速更新期,产品升级换代特征明显。自2005年以来,国内家电的高端市场增长明显,对开门冰箱、大屏幕平板电视、滚筒洗衣机等高端家电产品的市场份额增长明显,2007年中心城市家电销售升级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也带动了家电产品结构的调整。
2.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007年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以投资、出口拉动为主的发展方式,逐步遇到了资源性约束、环境恶化、外贸顺差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家电行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着趋势性的变化,旧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1)人民币升值与出口退税调整
为了应对贸易顺差,中央政府正逐渐稳妥地调整汇率制度与调高人民币汇率,减少或取消包括电风扇等一些家电产品的出口产品的退税,以减少贸易顺差。汇率的波动和外贸政策的调整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2007年按美元计价,绝大部分家电出口产品提高了价格。
(2)新增劳动力供应趋缓,劳动力成本上升
近两年由于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增劳动力供应趋缓,往年劳动力供应充沛的局面不复存在,劳动力价格出现上涨趋势,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需要支付更多劳动者的保障费用。
(3)节能环保政策不断出台
国家节约资源、能源与环保等产业政策方面政策力度不断加强。2005年“中国能效标识”制度已在空调、冰箱产品上实施,2007年扩展到了洗衣机。冰箱和空调新能效标准已进入修订阶段,能效指标将继续提高。其他产品如电热水器、电磁炉、电饭锅、微波炉的能效标准也在制定当中。此外与家电行业有关的《循环经济法》、以及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的有关条例也即将出台。
3.国际经济形势动荡起伏
(1)美国经济衰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秩序大动荡影响到了美国经济,进而影响到全球经济。美国是中国*大家电出口国,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仅增加14%,大大低于总体增长率,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增长率则更低。一些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家电企业经营困难。
(2)家电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
美元持续贬值、国际上游行业整合度增加以及国际金融资本的运作,导致家电行业所使用的塑料、铜、铝、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家电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积极调整行业发展策略
为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抓住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普遍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1.努力开拓新市场
由于中小城市、农村家电市场发展迅猛,许多企业把开拓这些市场作为2007年工作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入力量加强产品线和销售渠道的建设,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出口市场,2007年中国家电企业在加强稳固传统欧洲市场的同时,深度开发南美等新兴市场,这些市场的成长都居于前列。一些家电企业已经或正准备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开展国际投资。
2.产业布局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目前,中国家电产业已出现由东部沿海主产区向中部和西部渐次扩展与转移的趋势,形成了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由高到低的梯度发展格局。此次的转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大家电为主;二是集中于安徽、武汉和重庆等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地区;三是表现为以海尔、美的和格力国内*企业为主的扩张行为。
国内三四级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加之东部沿海主产区土地供给紧张、劳动力供给不足、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这些因素牵引家电产区向西移动。
3.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
随着近些年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企业收购与并购事件,*企业通过收购与投资,在冰箱、洗衣机、空调和微波炉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既形成了海尔、美的、长虹美菱和海信科龙这样的产品范围宽广的著名的综合性家电厂商,也形成了如格力这样专注于空调的专业家电生产商。目前,从整体而言,中国家电行业在制造领域已进入成熟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趋于完善。
但个别产品如冰箱,由于市场需求出现较大的变化,竞争格局出现了分散趋向。
同时销售渠道的整和更为显著,国美继2006年收购上海永乐之后,又在2007年末收购北京大中,城市中心市场形成了国美、苏宁两大连锁对峙的局面。
4.加强技术开发的投入
同时,2007年也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中国的CPI指数不断提高,外贸顺差过大,经济存在从过快到偏热的可能性;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给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带来阴影。复杂的经济环境使得家电行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持续提升的节能和环保要求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家电行业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通过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升等手段来实现行业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
1.总体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2007年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产值为6053.3亿元,同比增长26.05%。其中,家用制冷电器行业产值1444.4亿元,同比增长27.1%;家用空调行业累计产值2147.9亿元,同比增长25.44%(见图1)。2007年家用电器行业销售额5952.8亿元,同比增长28.24%。其中,家用制冷电器行业及家用空调行业销售额1392.5亿元和216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44%和31.47%。
2.主要家电产品产量
2007年,各种家电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推算,2007年冰箱产量4250万台,同比增长21.4%;冷柜(包括冷冻箱、冷藏箱、展示柜)产量1000万台,同比增长17.6%;空调产量7500万台,同比增长7.7%;洗衣机产量3300万台,同比增长13.8%;微波炉产量6000万台,同比增长9.1%;电热水器产量1037万台,同比增长23.5%(见图2)。
3.进出口形势
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达336.8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出口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6%;进口2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2%。2007年中国家电进出口增速有较大增长,2007年进出口总额增速比2006年增加了7.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比2006年也上升了7.1个百分点。
2007年大家电产品基本保持较好的出口增长势头。冰箱、洗衣机、冷柜、微波炉、空调出口量分别为1932.8万台、1340.8万台、555.6万台、5147.9万台、3198.6万台,同比分别增长了11.1%、17.6%、30.5、10.9%和21.5%。制冷压缩机是近年新增的出口热点,2007年冰箱压缩机出口1212.9万台,同比增长58.97%;空调器压缩机出口1424.7万台,同比增长42.7%。
小家电产品的出口增势逐渐趋缓,不同产品之间存在差异。2007年吸尘器、电吹风机的出口量都在9000万台左右,分别同比增长了6.8%和7.28%;电烤面包机出口量为8698万台,同比增长3.8%;电风扇、食品加工机和电水壶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8.9%、12.3%和2.3%;而电熨斗、电暖器和电锅/烧烤器则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电熨斗出口约1亿台,同比下降2.3%,电暖器出口7303.6万台,同比下降1.44%,电锅/烧烤器出口了9305.6万台,同比下降2.5%。
2007年中国共向21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家电产品。对各洲的出口情况见图3。其中对亚洲出口额*多,对欧洲和北美洲紧跟其后,这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到同期家电出口的32.4%、29.5%和24.0%。
从主要海外市场看,对欧盟25国出口位居*,累计出口金额为74.6亿美元,同比增长31.4%,占同期出口总额的24.7%。对欧盟出口前四名的国家是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出口额分别为12.8亿美元、12.0亿美元、9.1亿美元和7.6亿美元;对美国的出口66.0亿美元,居第二,同比增长14.2%,占21.8%;对日本出口31.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居第三,占10.4%;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15.5亿美元,同比增长6.4%,居第四,占5.1%。
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1.国内需求旺盛,拉动行业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消费者的收入和购买力都不断增强,消费能力呈上升态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陆续推进,中小城市、农村乡、镇、村在内的家电三四级市场需求开始快速增长,成为近1~2年家电产品,特别是冰箱和洗衣机销售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内需的增长符合中央政府的发展方针,促进消费成为中央经济方针的重中之重。2007年底商务部、财政部联合推出“家电下乡”工程,在四川、河南、山东三省进行试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销售价格13%给予农民购买家电补贴,首次试点产品为冰箱(冷柜)、彩电、手机三大类,对扩大农村家电市场消费起到了很好推动的作用,这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由投资、出口扩大到消费领域的一次探索。
在中小城市、农村家电市场的同时,国内中心城市家庭进入家电快速更新期,产品升级换代特征明显。自2005年以来,国内家电的高端市场增长明显,对开门冰箱、大屏幕平板电视、滚筒洗衣机等高端家电产品的市场份额增长明显,2007年中心城市家电销售升级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也带动了家电产品结构的调整。
2.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007年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以投资、出口拉动为主的发展方式,逐步遇到了资源性约束、环境恶化、外贸顺差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家电行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着趋势性的变化,旧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1)人民币升值与出口退税调整
为了应对贸易顺差,中央政府正逐渐稳妥地调整汇率制度与调高人民币汇率,减少或取消包括电风扇等一些家电产品的出口产品的退税,以减少贸易顺差。汇率的波动和外贸政策的调整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2007年按美元计价,绝大部分家电出口产品提高了价格。
(2)新增劳动力供应趋缓,劳动力成本上升
近两年由于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增劳动力供应趋缓,往年劳动力供应充沛的局面不复存在,劳动力价格出现上涨趋势,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需要支付更多劳动者的保障费用。
(3)节能环保政策不断出台
国家节约资源、能源与环保等产业政策方面政策力度不断加强。2005年“中国能效标识”制度已在空调、冰箱产品上实施,2007年扩展到了洗衣机。冰箱和空调新能效标准已进入修订阶段,能效指标将继续提高。其他产品如电热水器、电磁炉、电饭锅、微波炉的能效标准也在制定当中。此外与家电行业有关的《循环经济法》、以及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的有关条例也即将出台。
3.国际经济形势动荡起伏
(1)美国经济衰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秩序大动荡影响到了美国经济,进而影响到全球经济。美国是中国*大家电出口国,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仅增加14%,大大低于总体增长率,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增长率则更低。一些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家电企业经营困难。
(2)家电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
美元持续贬值、国际上游行业整合度增加以及国际金融资本的运作,导致家电行业所使用的塑料、铜、铝、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家电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积极调整行业发展策略
为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抓住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普遍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1.努力开拓新市场
由于中小城市、农村家电市场发展迅猛,许多企业把开拓这些市场作为2007年工作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入力量加强产品线和销售渠道的建设,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出口市场,2007年中国家电企业在加强稳固传统欧洲市场的同时,深度开发南美等新兴市场,这些市场的成长都居于前列。一些家电企业已经或正准备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开展国际投资。
2.产业布局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目前,中国家电产业已出现由东部沿海主产区向中部和西部渐次扩展与转移的趋势,形成了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由高到低的梯度发展格局。此次的转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大家电为主;二是集中于安徽、武汉和重庆等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地区;三是表现为以海尔、美的和格力国内*企业为主的扩张行为。
国内三四级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加之东部沿海主产区土地供给紧张、劳动力供给不足、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这些因素牵引家电产区向西移动。
3.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
随着近些年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企业收购与并购事件,*企业通过收购与投资,在冰箱、洗衣机、空调和微波炉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既形成了海尔、美的、长虹美菱和海信科龙这样的产品范围宽广的著名的综合性家电厂商,也形成了如格力这样专注于空调的专业家电生产商。目前,从整体而言,中国家电行业在制造领域已进入成熟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趋于完善。
但个别产品如冰箱,由于市场需求出现较大的变化,竞争格局出现了分散趋向。
同时销售渠道的整和更为显著,国美继2006年收购上海永乐之后,又在2007年末收购北京大中,城市中心市场形成了国美、苏宁两大连锁对峙的局面。
4.加强技术开发的投入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