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08/4/22 7:23:24
2008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诚如温总理所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在国内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国际面临着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发展,是我们判断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发展的前提。
一、2008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一)国内经济运行态势
自建国以来,到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经历了10个循环。与前9个周期相比,从2000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点:以往历次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一般只有二、三年,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到现在已持续8年,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已连续8年在8%至11%左右的区间内平稳快速运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形态,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态势,是因为我国本轮经济增长是以汽车、住房等十万元以上的消费品推动的经济增长。这类消费品有两个特点:带动的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影响面大;满足人民对此类产品的需要,要相当长的时期,这类产品达到市场饱和,更要相当长的时期。
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这是自1997年后,11年来的*高点。从物价结构上看,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直接原因是2007年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2007年6月,猪肉等食品所带动的CPI上涨开始超过4%;8月至12月,CPI上涨均超过6%。2008年初的雪灾,使某些工农业产品出现暂时性的价格上涨,也带动了今年前几个月CPI的上升。
进口能源、矿产品的价格上升,导致我国工业成本出现成本推动型的上升,同时也成为推动CPI上升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我国的CPI上涨,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将逐步下降,理由是:农产品供应将逐步好转;国家在2007年陆续出台的支持农业发展(尤其是支持养猪)的政策会逐步显现出效果;同时由于国际经济放缓,一般来说,只要不发生什么突发事件,能源、矿产品的价格也不会再提高了。
持续推行的从紧的金融政策开始显现效果:资产价格下降;贷款规模逐步缩小;中小企业感到银根非常紧张;投资过热有所趋缓。
虽然政府为抑制出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针对“两高一资”产品调整了出口退税,使2008年1-2月出口业绩明显受到影响,但是3月出口增速回升到30%,贸易顺差达到130亿美圆上下,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3.1%。我国出口状况表明,即便对“两高一资”产品调整了出口退税,我国工业仍然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工业正在发生转型。
(二)国际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次贷危机仍然在发展中,虽然其心理冲击已经基本结束,但是实际涉及的范围仍然持续扩大。美国、欧洲金融市场出现了交易减少,流动性减少,信用降低的现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正在向信用卡、助学贷款等领域蔓延。
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减少经济全面衰退的威胁,3月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日银采取了加大货币供给的政策。但是美国、欧洲的经济状况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在这次金融混乱中,美国银行的坏帐问题有一半已经处理了。但是,这次出问题的资金的60%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投机资金。它们的坏帐大部分尚未得到处理。美国经济尚处于不景气之中,要恢复景气至少得一年半时间。在这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要受到其影响。
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欧洲、日本等国受到了较大影响。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受到的影响相对不大,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脱离美国这一传统的经济发展火车头的态势。
国际经济发展中另一突出问题是:油价、粮价、原材料价格剧烈变动和上涨。这些基础商品的上涨,不仅对发达国家经济有所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更大。
2008年1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新预测》报告。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初曾预测为5.2%;2007年10月,下调为4.4%;这次又下调到4.1%。
该报告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7年为2.2%,2008年降为1.5%;对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7年为1.9%,2008年降为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7年为2.6%,2008年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7年为11.4%,2008年降为10%。
国际经济对中国2008年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出口减少,经济增长放缓。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伯南克在危机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大幅度地降低了利率。美元利率目前已经是近十余年来*低点——2.25%。美联储不断降息,导致中国利率超过美国,且超过的幅度不断扩大。2007年初,美国利率高于中国近2.5个百分点。一年后,2008年1月30日,美元一年期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2.98%,中国央行本周新发行的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为4.0583%,反过来高于美国利率1.0783个百分点。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扩大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大大压缩。
(三)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从上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态势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扼要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将保持较高速度,但由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势必减速。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10%左右。
笔者之所以做出这一结论,是因为:我国本轮经济周期中,高速发展的基础并未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与比较优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持续提高;国内需求仍将较快增长;我国企业消化能源、矿产品涨价的能力在提高;除去国际因素外,国内物价上涨因素是可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的;奥运会等因素必然刺激中国经济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会相应调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2008年1月29日)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就显示了我国政府对于2008年经济宏观政策已经有了战略考虑。
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是:
(一) 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从中长期看,中国工业发展已逐渐步入高成本时代。
驱动中国工业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中国工业发展依托的某些能源、资源呈现全球性短缺、价格上升的状况。例如:原油、铁矿石。尽管对原油是否已达到开采的顶点,国际上还有争论,但是原油很难再回到低价位已是持续几年的现实。铁矿石也是如此。
其次,由于中国工业规模*扩大,中国工业原来依托的国内能源、资源供应,已经难以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中国工业创造了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的奇迹—2007年钢产量4.89亿吨。巨大的生产规模,使我国许多产业的产业链条加速向国外延伸。这也是推动中国工业体系开放的内部动因。展望今后10-15年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仍将推动工业中间投入的成本提高,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工业品的成本提高。
再其次,随着我国政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得不随之提高。由于企业自身利益及地方政府保护,过去许多中小企业并未按照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生产,在环境保护设备、工艺等方面严重投入不足,许多企业仍采用落后、污染大的设备。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工业生产的外部成本实际上由政府和公众承担。据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有关研究,如果2020年GDP翻两番,年增长率为7.2%,保持现有资源利用水平和排放水平,对环境的污染将是现在的4.4—4.8倍。因此,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这必将促使企业更新设备,采用先进工艺,持续提高企业生产成本。
再其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保护农业耕地日益严格;土地价格的上升是长期趋势。
*后,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劳动力成本并未得到相应体现。据央行的研究报告,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维持不变,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近十余年来,珠江三角洲农民工月工资仅增加68元,而全国各地城市工人的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年均增幅达到6%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正在城镇务工和返乡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9%,800元以上的占27.9%。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不给职工上法律规定的劳动及社会保险,而且工作强度大,不按法律规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随着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农产品的全球性价格上升,使农业劳动者机会成本提高;整体而言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生活消费成本上升、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因素都将加大企业用工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
除上述长期因素外,由于我国经济管理规制改革而导致的价格变动,将在中短期内逐步释放,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的成本。由于政府对某些生产要素仍实行某种程度的价格管制,因而使我国工业产品价格并未反映实际成本。政府仍然对水、电、煤气、热力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还干预电煤和土地价格。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虽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低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涨幅。 此外,我国的能源、资源价格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也低。资源性产品和公共事业性产品价格普遍偏低,使价格扭曲,导致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市场化,将在中短期内,成为推动工业产品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某些重要经济关系的变化,
在国内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国际面临着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发展,是我们判断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发展的前提。
一、2008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一)国内经济运行态势
自建国以来,到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经历了10个循环。与前9个周期相比,从2000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点:以往历次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一般只有二、三年,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到现在已持续8年,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已连续8年在8%至11%左右的区间内平稳快速运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形态,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态势,是因为我国本轮经济增长是以汽车、住房等十万元以上的消费品推动的经济增长。这类消费品有两个特点:带动的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影响面大;满足人民对此类产品的需要,要相当长的时期,这类产品达到市场饱和,更要相当长的时期。
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这是自1997年后,11年来的*高点。从物价结构上看,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直接原因是2007年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2007年6月,猪肉等食品所带动的CPI上涨开始超过4%;8月至12月,CPI上涨均超过6%。2008年初的雪灾,使某些工农业产品出现暂时性的价格上涨,也带动了今年前几个月CPI的上升。
进口能源、矿产品的价格上升,导致我国工业成本出现成本推动型的上升,同时也成为推动CPI上升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我国的CPI上涨,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将逐步下降,理由是:农产品供应将逐步好转;国家在2007年陆续出台的支持农业发展(尤其是支持养猪)的政策会逐步显现出效果;同时由于国际经济放缓,一般来说,只要不发生什么突发事件,能源、矿产品的价格也不会再提高了。
持续推行的从紧的金融政策开始显现效果:资产价格下降;贷款规模逐步缩小;中小企业感到银根非常紧张;投资过热有所趋缓。
虽然政府为抑制出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针对“两高一资”产品调整了出口退税,使2008年1-2月出口业绩明显受到影响,但是3月出口增速回升到30%,贸易顺差达到130亿美圆上下,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3.1%。我国出口状况表明,即便对“两高一资”产品调整了出口退税,我国工业仍然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工业正在发生转型。
(二)国际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次贷危机仍然在发展中,虽然其心理冲击已经基本结束,但是实际涉及的范围仍然持续扩大。美国、欧洲金融市场出现了交易减少,流动性减少,信用降低的现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正在向信用卡、助学贷款等领域蔓延。
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减少经济全面衰退的威胁,3月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日银采取了加大货币供给的政策。但是美国、欧洲的经济状况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在这次金融混乱中,美国银行的坏帐问题有一半已经处理了。但是,这次出问题的资金的60%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投机资金。它们的坏帐大部分尚未得到处理。美国经济尚处于不景气之中,要恢复景气至少得一年半时间。在这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要受到其影响。
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欧洲、日本等国受到了较大影响。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受到的影响相对不大,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脱离美国这一传统的经济发展火车头的态势。
国际经济发展中另一突出问题是:油价、粮价、原材料价格剧烈变动和上涨。这些基础商品的上涨,不仅对发达国家经济有所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更大。
2008年1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新预测》报告。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初曾预测为5.2%;2007年10月,下调为4.4%;这次又下调到4.1%。
该报告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7年为2.2%,2008年降为1.5%;对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7年为1.9%,2008年降为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7年为2.6%,2008年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7年为11.4%,2008年降为10%。
国际经济对中国2008年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出口减少,经济增长放缓。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伯南克在危机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大幅度地降低了利率。美元利率目前已经是近十余年来*低点——2.25%。美联储不断降息,导致中国利率超过美国,且超过的幅度不断扩大。2007年初,美国利率高于中国近2.5个百分点。一年后,2008年1月30日,美元一年期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2.98%,中国央行本周新发行的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为4.0583%,反过来高于美国利率1.0783个百分点。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扩大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大大压缩。
(三)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从上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态势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扼要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将保持较高速度,但由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势必减速。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10%左右。
笔者之所以做出这一结论,是因为:我国本轮经济周期中,高速发展的基础并未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与比较优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持续提高;国内需求仍将较快增长;我国企业消化能源、矿产品涨价的能力在提高;除去国际因素外,国内物价上涨因素是可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的;奥运会等因素必然刺激中国经济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会相应调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2008年1月29日)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就显示了我国政府对于2008年经济宏观政策已经有了战略考虑。
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是:
(一) 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从中长期看,中国工业发展已逐渐步入高成本时代。
驱动中国工业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中国工业发展依托的某些能源、资源呈现全球性短缺、价格上升的状况。例如:原油、铁矿石。尽管对原油是否已达到开采的顶点,国际上还有争论,但是原油很难再回到低价位已是持续几年的现实。铁矿石也是如此。
其次,由于中国工业规模*扩大,中国工业原来依托的国内能源、资源供应,已经难以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中国工业创造了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的奇迹—2007年钢产量4.89亿吨。巨大的生产规模,使我国许多产业的产业链条加速向国外延伸。这也是推动中国工业体系开放的内部动因。展望今后10-15年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仍将推动工业中间投入的成本提高,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工业品的成本提高。
再其次,随着我国政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得不随之提高。由于企业自身利益及地方政府保护,过去许多中小企业并未按照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生产,在环境保护设备、工艺等方面严重投入不足,许多企业仍采用落后、污染大的设备。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工业生产的外部成本实际上由政府和公众承担。据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有关研究,如果2020年GDP翻两番,年增长率为7.2%,保持现有资源利用水平和排放水平,对环境的污染将是现在的4.4—4.8倍。因此,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这必将促使企业更新设备,采用先进工艺,持续提高企业生产成本。
再其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保护农业耕地日益严格;土地价格的上升是长期趋势。
*后,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劳动力成本并未得到相应体现。据央行的研究报告,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维持不变,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近十余年来,珠江三角洲农民工月工资仅增加68元,而全国各地城市工人的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年均增幅达到6%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正在城镇务工和返乡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9%,800元以上的占27.9%。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不给职工上法律规定的劳动及社会保险,而且工作强度大,不按法律规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随着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农产品的全球性价格上升,使农业劳动者机会成本提高;整体而言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生活消费成本上升、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因素都将加大企业用工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
除上述长期因素外,由于我国经济管理规制改革而导致的价格变动,将在中短期内逐步释放,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的成本。由于政府对某些生产要素仍实行某种程度的价格管制,因而使我国工业产品价格并未反映实际成本。政府仍然对水、电、煤气、热力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还干预电煤和土地价格。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虽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低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涨幅。 此外,我国的能源、资源价格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也低。资源性产品和公共事业性产品价格普遍偏低,使价格扭曲,导致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市场化,将在中短期内,成为推动工业产品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某些重要经济关系的变化,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