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茨大学合成铕(II)氧化纳米颗粒的技术
发布时间:2017/11/30 0:04:19
康斯坦茨大学合作研究中心CRC1214设计了一种用于生产铕(II)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技术。二价铕氧化物或EuO纳米颗粒都是铁磁半导体,可用于数据传输与存储。
在过去的十年里,铁磁半导体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这些材料的功能性特点使其应用于自旋电子学或自旋电子学领域。自旋电子学对于存储和传输信息非常重要。作为跨学科合作伙伴关系的一部分,康斯坦茨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地设计了生产EuO纳米颗粒的技术,EuO纳米颗粒也是一种特性很好的铁磁半导体。该团队还强调,纳米粒子的结构使其具有磁性特征。该合作项目的成果已经于2017年11月20日发表在科学期刊《先进材料》上。
康斯坦茨大学的Sebastian Polarz教授(无机化学)领导的研究小组,Mikhail Fonin教授(实验物理学)和Ulrich Nowak教授(理论物理学)以及莱布尼兹固体研究所的电子显微镜组、康斯坦茨大学合作研究中心(SFB)以及由Axel Lubk博士领导的德累斯顿国家和材料研究所(IFW Dresden)将各向异性粒子作为构建模块:剪裁形状,构建了相互作用和结构的框架。
该论文的*作者,功能无机材料研究组成员,研发纳米颗粒的成员Bastian Trepka说:“如果没有这些研究小组的合作,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些成果。”
磁性和各向异性纳米颗粒的特性一直是SFB A5研究项目的重点,其中各向异性表示电子、光学特征、磁性特征以及形状在颗粒的所有空间方向上都不相同。这就能够分析纳米结构材料的新的、增强的特性,以及由各向异性带来的附加特性。
利用铁磁半导体如铕(II)氧化物合成纳米颗粒非常困难,特别是在各向异性的铁磁半导体中。*重要的是,我们预期新的、非同寻常的特性颗粒应该也是各向异性的。
“研究目的在于加深我们的理解,以便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和检测纳米系统的属性。” Bastian Trepka 说。
研究人员采用他们研发的独特技术,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各向异性的高质量EuO纳米颗粒,用于检测结构属性的效果。
此项技术主要取决于两步程序。在*阶段中,合成由无机和有机组分组成的各向异性的混合材料。在随后的阶段,使用铕蒸气处理上一步的杂化材料。*终,材料通过化学方法转化为EuO。并且,纳米颗粒是管状的。
“这种方法很有趣,因为它不受管状形式限制。生产棒状也是可以的。” Bastian Trepka谈到。
此外,科学家成功地证明,铕(II)氧化物半导体的磁性是由其纳米结构的形状造成的,即其各向异性。随后对材料进行处理以反证这一结论,结果管状消失,导致了不同的特征。“实验中物理学家进行了测量,证实了理论物理学家模拟的结果。这使得我们产生如何用这种结构赋予材料这种特殊磁性行为的想法,”Trepka说。
“我们的过程真正特别的是结构控制和化学转化的分离。通过过程控制影响形状,我们可以从相同的材料获得不同的形状。这样我们将始终使材料呈现我们所需要的形状。” Bastian Trepka说。
考虑到氧化铕(II)是一种保持结晶方向的拓扑结构的纳米转化,也就是说即使在处理后也保留了其管状外形。Bastian Trepka指出氧化铕(II)是一种具有各种性能的智能材料。而且,它晶体结构简单。我们可以解释性质的变化,引导合成预先确定的晶体结构。这对于目前的基础研究来说是*佳方案。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