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怎么卖成了土价钱
发布时间:2006/10/9 19:42:15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针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一段讲话。小平对一种资源评价和期望如此之高,相似的案例恐怕不会多。
那么,小平同志为什么把中国稀土与中东石油相提并论?14年过去了,稀土的事情办好了吗,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了吗?
这是读过小平同志这段讲话的人都会想到的问题。
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中国稀土蕴藏量丰富,稀土资源储量一直居世界*,且品种齐全。我国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和四川冕宁等地蕴藏着丰富的轻稀土元素,而南方的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则蕴藏着丰裕的重稀土元素。
稀土在国民经济和高科技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地位日趋重要。据说,“美国认定的35个21世纪战略元素和日本选定的26个高技术元素中,其中就有16个是稀土元素”。
但要回答稀土的优势发挥得如何?稀土的事办得如何?却难以用几句话说明白。这是因为,稀土产业的确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稀土产业的现实与小平的期望的确又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确有着可与中东石油相媲美的稀土资源,但稀土行业也的确没有中东石油那样的牛气。稀土行业感受更多的是“稀土之痛”,长期以来是“稀土卖成土价钱”。中东的“橘”何以变成中国的“枳”?稀土行业内外至今没有共识,而中国稀土成为中东石油的梦想似乎越来越渺茫。由此又引出一个问题:稀土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办好,中国稀土优势为什么发挥不出来?出路和希望又在哪里?
二、没有“发挥出来”的“优势”
稀土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应用领域广阔。稀土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轻工、纺织、冶金、机械、汽车、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等传统产业,也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等是现代信息产业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在计算机、电动汽车、核磁共振、镍氢电池、移动电话、汽车尾气净化器、液晶显示、高温超导、激光材料等诸多领域中,稀土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稀土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激光制导、雷达、侦察卫星和自动指挥系统等*装备均使用稀土提高关键部件的性能。目前,稀土元素的应用还在继续向新的科学技术领域扩展,特别是一些新型功能性材料的研制,稀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此,稀土获得了“材料维生素”、“工业味精”、“新材料金库”、“21世纪新材料宝库”等美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稀土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稀土在世界上拥有四顶“皇冠”:一是资源量*,据1989年美国矿务局《矿产品概览》统计,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储量的80%。特别是在国防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中国占世界储量的比重高达90%以上。据2005年*新统计数据,我国已探明的稀土资源工业储量约占全球的71.1%。二是生产规模*,2005年中国稀土产品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并形成了从开采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覆盖了“稀土原料-稀土新材料-元器件-终端产品”等各生产环节。三是消费量*,1998年我国稀土消费量超过美国,一直稳居世界*。目前,在全球稀土总消费量中,我国约占35%的份额。四是出口量*,我国是世界上*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我国稀土产品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63%以上,出口量约占国内产量的57%。
把两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理解小平同志为什么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了。单看以上数据,稀土优势似乎还超过了中东石油。然而问题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稀土闻所未闻,无从感觉呢?中国稀土的战略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这真是一个令稀土行业汗颜的问题。实际上,光鲜的数字后面,是难掩的尴尬现实。粗略的看,中国稀土行业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①滥采滥挖,浪费资源。滥采滥挖,浪费资源不是稀土资源独有的现象。但由于稀土资源特有的成矿条件,无证开采、越界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丢矿压矿等现象更为严重。北方白云鄂博稀土与铁矿共生,一直作为铁矿开采,稀土回收利用仅为10%左右,约90%的稀土资源作为二次资源进入尾矿坝堆存。南方的离子型稀土属国家保护性开采矿种,但回收率仅为40~60%。稀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采选技术落后。如江西省年产稀土不足1万吨,经核准的矿山企业就有88个。一些采用池浸法开采的稀土矿,有的回收率甚至只有20%。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开采,一直禁而不止。
②生产粗放,污染环境。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使用的池浸法工艺,对环境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开采稀土造成的“瘌痢头”在南方秀丽的青山绿水中十分刺眼。即使改进后的原地浸矿法依然破坏地表和山体结构。大量使用的草酸和硫铵浸出液污染地表和地下水,进而形成大范围的水域污染。稀土选矿、分离、提炼、加工的全过程都会产生废渣、废水。北方大量的稀土作为尾矿堆存起来,本身就造成固体污染源和放射性污染,直接威胁黄河水源。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破坏等外部成本,可以说,稀土产业的进步是以巨大社会成本为代价的。
③开发滞后,缺乏创新。据资料介绍,稀土产品价值从低端向高端呈裂变式增长,其幅度比其它产业更为显著。稀土精矿、新材料和元器件价值之比达到1:50:500,终端产品增值更高。而我国稀土产业主要是低端产品,包括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和抛光粉等。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进行稀土提取和应用研究工作,目前已拥有5700多名科研人员。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力量分散,散布在数百家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中;二是科研条件不佳,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等制约。我国*大的包头稀土研究院人数*高时曾达2000多人,目前已萎缩到200多人。稀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双薄弱,多数科研机构只能跟踪国外动态,仿制多而独创少,新材料领域基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稀土是典型科技依赖性产业,失去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稀土产业只能沦为廉价资源供给者。
④产能过剩,低价竞销。据统计,“全世界稀土市场每年需求折合成纯稀土氧化物约8万吨,而目前我国稀土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8万吨”,超过全球需求一倍以上。“但各地扩大生产能力的欲望仍很强烈,新的加工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产能过剩而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占领市场的手段就只剩下低价竞销,其结果必然是产量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5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去年5月国家取消了稀土出口退税,大量压缩出口配额企业名额,稀土市场经历六年低迷期后,今年上半年价格开始大幅回升,但距历史*高价格仍有相当距离。“目前,稀土生产企业的利润一般只能维持在1%至5%之间。即使达到5%的利润率,稀土卖的也是土价钱。”可以说,稀土是典型的优势资源,弱势产业,微利行业。
⑤优势缩水,前景堪忧。随着全球稀土新矿带不断被发现,国际稀土资源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国稀土占世界稀土储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上世纪60年代,仅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储量就占世界的90%左右;1989年美国《矿产品概览》统计,中国占世界稀土工业储量80%;近来,有专家估计我国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约占世界60%;国外更有人估计:“全世界具有前景的稀土资源储量高达6亿吨”,如属实,则我国储量占有率将降为15%。目前,许多国家因价格等原因停止开采本国稀土资源,转而购买中国廉价的稀土产品,中国稀土资源消耗不断加速。有专家分析,即使按现在的开采规模,我国已探明的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仅能开采14年,而包头矿的枯竭期约为50年。稀土业内一些有识之士“对于稀土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特别是铽、镝等高价值战略元素流失严重,对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安全感到深深的忧虑。”一旦失去资源优势,稀土还有什么?
三、没有“办好”的“稀土的事情”
稀土业内一篇文章描述:“纵观稀土产业近20年的发展过程,稀土行业并没有真正进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无序、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原则,国家政策的不稳定,稀土行业的盲目发展,政府对稀土产业的管理模式,配额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稀土行业目前的低迷事态。如果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强硬措施,稀土的可持续发展只是一句空话而已。”看来,现实确实偏离了小平同志“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的期望。从搜集到的会议发言、研究报告、文章看,包括国家管理人员、地方官员、稀土专家、企业家大都持相似观点,差别只是程度和重点。换言之,对稀土产业现状的基本共识是:不理想,不满意。
考察我国稀土发展的历史,可以说“稀土的事情”属于:想办好,努力了,但没有办好。这样说,出于以下分析:
①稀土一直受到历代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五十多年来,稀土产业一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一贯重视,中央办好稀土的思路也很清晰,可以说,稀土产业一直在优越的政策环境中成长。问题是,为什么中央那么多的高度关注,换来的却是那么多的低层次问题。
② 稀土一直有全国性的专业机构管理。早在1975年,国务院就成立了全国稀土领导小组,1978年改组为全国稀土推广应用办公室,挂靠冶金部。1986年稀土办转入原国家经委,更名为全国稀土开发应用办公室。1988年成立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计委。1993年,更名为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后来随计委改名为国家发改委稀土办公室至今。可以看出,30多年来,虽然名称几经变动,级别几经升降,但全国性的稀土行业管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