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问题制约我国新材料产业突破
发布时间:2014/11/6 0:14:22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产业规模逐步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近几年,新材料产业发展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全国多个省市将新材料作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进行重点扶持。
报告分析指出,近几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新材料产业生产总值为12500亿元左右,同比增速约为25%。但报告指出,新材料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
部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尽管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新材料对外依存度很高。一是有些材料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技术研发阶段,国内尚未实现产业化,完全依赖进口,如超高纯度金属的溅射靶材、高纯度多晶硅等;二是国内拥有生产能力,但产量、性能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如平板显示器所需要的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光学元件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仍依赖进口,80%以上的高性能生物材料依靠进口。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技术自主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当前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硅材料提纯―硅晶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的光伏产业链为例,其产业链上游的高纯度硅料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尽管我国作为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多晶硅提纯技术缺失,我国光伏产业多数企业的业务主要是低附加值的“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我国光伏产业处于有规模无技术的局面。
研发投入不足。从我国新材料领域创新资源投入来看,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发人才的投入不足。我国新材料产业缺乏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尤其是缺乏创新型领军人物以及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此外,我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机制环境仍需改善。二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以我国硬质合金领域为例,其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较高新技术型企业5%的比例低两个百分点。三是技术创新所用的试验设备、仪器等物品特别是专用设备的投入力度仍待加强,如由于高温测试仪、超声检测仪、氧氮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专用设备价格昂贵,投入严重不足。
产学研用体系仍待完善。2013年美国能源部成立关键材料创新中心,由来自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近10所大学、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4所国家实验室、以及通用电气公司等近10家私营企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对关键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关键材料在清洁能源组件和产品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这种由政府组织创新中心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参与关键材料的研发工作,可以有效地快速推进关键材料由设计、研发到生产、应用的发展过程。虽然目前我国政府积极组织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多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寻求合作,产学研用严重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特别是新材料产业涉及范围广泛,更需要产学研用密切结合,才能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平台建设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一批新材料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立了一批创新和创业服务平台,但公共服务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如研发平台所需的研发设备、人员队伍等配套能力有待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等。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