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冶金二手网
粉末冶金二手网
  • 中国粉末冶金商务网
  • 中国粉末冶金人才网
  • 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
  • 中国注射成形网
  • 首页
  • 政策与新闻
  • 企业
  • 二手设备转让
  • 二手制品转让
  • 废料转让
  • 厂房转让
  • 求购信息
  • 发布二手供应
  • 发布二手求购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与新闻>受制创新不足 新材料发展需升级换代

受制创新不足 新材料发展需升级换代

发布时间:2013/3/18 0:05:14


       预增超20% 新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013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带动新材料产业实现快速发展,预计产业规模增速将超过20%。”赛迪智库做出上述预测。 
  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得到不少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6500亿元,2011年已突破8000亿元。2012年的初步测算,增长率将在25%以上,产值突破万亿元。 
  尽管如此,业内专家指出,201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迫切需要以新材料作为新的增长点。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日前表示,“目前,中央财政已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63、973等科技专项也将加大对重点新材料开发的投入力度,国家对新材料重点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将加大。2013年,国家还将逐步开展新材料企业的认证工作,推进建立新材料产业联盟,完善新材料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和规范新材料产业有序发展。” 
  高云虎认为,2013年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障轨道交通、能源、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关键材料,如高品质特殊钢、高强轻型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等。二是符合节能、环保及民生等需求的材料。如稀土发光材料、水处理膜、储能材料等。三是能占领国际前沿领域的重大材料开发和应用。如新型纳米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   他表示,国内新材料产业在企业认证、统计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行业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管理体制没有健全的同时,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热情高涨,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盲目和重复建设问题。而这也将成为2013年新材料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2012年,在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新材料企业营业总收入与利润总额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一些新材料下游市场萎靡;部分新材料上市公司下滑过大,影响整个行业;究其根本,这是由于一些企业当前处于产业链非核心地位所致。 
  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项规划陆续出台,中央财政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预计2013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等将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为优化的发展环境,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对于新材料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健日前表示,由于《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对整个“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设计,因此新材料产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仍将围绕《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那么在国家推出《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2013年的新材料产业前景如何?主要新材料产品的发展趋势如何呢?由工信部原材料司编著的《中国新材料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2)》对主要新材料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特 钢:2015年特钢产量或达6830万吨  
  2011年,35家特钢企业粗钢产量10389万吨,同比增长10.2%。35家重点特钢企业共产钢材10055.4万吨,同比增长8.59%。其中,普通钢材3081.6万吨,占钢材总产量30.65%,同比增长11.27%;优质钢材3486.5万吨,占钢材总产量的34.67%,同比增长8.10%;特殊钢材3039.3万吨,占钢材总产量的30.23%,同比增长6.11%。其中,特殊质量合金钢材2136.6万吨,占钢材总产量的21.25%,同比增长9.28%;不锈钢材产量448.0万吨,占钢材总产量的4.46%,同比增长11.73%。  
  特钢新材料领域主要涉及超超临界火电用钢、核电用钢等。从产学研用发展来看,完整的体系尚未形成。特殊钢研发缺少共性、公益性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国内特钢行业缺少类似于国外的共性、公益性技术创新平台。  
  汽车和机械是特钢的主要传统下游。中国特钢协会的统计表明,我国优特钢主要的消费领域是汽车和机械行业,两大行业消费的特殊钢材占比分别达到特钢产量的40%和32%。预计到2015年年底新增机械行业特钢需求为950万吨。同时汽车工业对特钢的需求主要包括生产用需求、维修用需求以及出口零部件需求。中汽协预计到2015年汽车产能达2500万辆,照此测算,汽车生产用特钢市场需求将从2010年的880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1300万吨左右。另外,“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特钢需求约为280万吨,海洋工程特钢需求将达到1500万吨,能源工业特钢需求将超过200万吨,“十二五”期间中国核电特钢需求将超过60万吨,“十二五”期间风电带来的特殊钢需求将达140万吨。  
  预测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之际,从下游行业驱动来看,以汽车、机械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升级的需要,然而关键配套零部件的生产瓶颈仍然普遍存在,零部件生产自主化将是汽车、机械行业“十二五”改造升级的关键,高附加值特钢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家鼓励重点发展的方向,特钢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加速发展期。目前特钢产量占普钢产量比重不足5%,“十二五”期末,特钢产量占粗钢产量的比重将达到10%,按照2010年6.83亿吨的粗钢产量计算,2015年特钢产量将达到6830万吨。由此可见,我国特钢行业还面临较大的发展空间。 
  硬质合金:中国市场由配角变主角 
  据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有硬质合金生产企业300余家,拥有专业科研院所30余家,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截至2011年,拥有10万t/a的钨精矿产能、18万t/a的钨酸和钨盐的产能、6.2万t/a的碳化钨产能、3.8万t/a的硬质合金产能,以及Co、Ni、Ta、Nb、Ti的配套供应能力。  
  2011年中国硬质合金产量为2.35万吨,硬质合金行业销售收入209亿元,硬质合金出口近5000吨,出口创汇超过3.6亿美元,硬质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达到6600吨,占合金总产量的1/3。所生产的硬质合金产品品种基本齐全,规格型号超过4万个,产量和品种基本能满足中国各经济领域的需求。 
  我国硬质合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据不完全统计,199家硬质合金企业平均年产能176吨,平均年产量仅86吨,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二是科技投入较少,缺乏高端技术人才,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我国硬质合金工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3%,科技研发水平不高,原创性核心技术成果较少。三是产品质量水平较低,产品结构有待调整。我国硬质合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但硬质合金销售收入不足全球的20%,主要是由于高性能超细合金、高精度高性能研磨涂层刀片、超硬工具材料、复杂大异制品、精密硬质合金数控刀具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较少、深加工配套不足以及品种不全所致。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急速扩张,汽车零部件加工的切削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大,中国钢铁、交通、建筑等领域对硬质合金的需求也愈发旺盛。在国外硬质合金跨国公司的战略图景中,中国市场已经悄然由配角变为主角。 
  分析指出,到“十二五”末期,我国硬质合金产量达到3万吨,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深加工产品产量占硬质合金总量的40%以上。出口相比“十一五”将翻一番,力争超过10亿美元。硬质合金将向精深加工、工具配套方向发展;向超细、超粗及涂层复合结构等方向发展;向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向精密化、小型化方向发展。 
  高性能纤维:产能及下游需求仍将较快增长 
  2011年,我国高性能纤维行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PAN基碳纤维、对位和间位芳酰胺纤维等6种主要高性能纤维产能合计约16万吨/年。但由于原料质量不稳定、产业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品种的高性能纤维的实际开工率较低,国内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高端产品市场仍被国外厂家所占有。国内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2011年,我国PAN基碳纤维、对位和间位芳酰胺纤维等6种主要高性能纤维消费量约为9.3万吨,总产量约7.4万吨,总体自给率达到79%左右,但各品种差异较大,PAN基碳纤维及对位芳纶的自给率较低,均为20%左右。2011年我国玻璃纤维总产量279万吨,产能约305万吨。由于新兴产业等高端市场的需求和各主要生产企业自身节能减排的需要,高性能玻璃纤维产能和产量迅速增加。  
  我国高性能纤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到各重点品种略有不同。国产碳纤维强度低、分散性大、性能不稳定;碳纤维装备及其工程化工艺技术制约着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原丝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和制造装备亟待改善;碳纤维行业低端产品大量过剩,高性能碳纤维依然依赖进口,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等。  
  对位芳纶的产品性能不稳定、品种少、系列化程度低,产品供应偏紧,工程化关键技术、主要原料生产技术、关键设备的加工制造技术等急需提高。间位芳纶和UHMWPE应用研发能力薄弱,下游领域急需拓展。PPS技术产品品种少,高端产品严重不足;行业规模小,产品供不应求等。PTT面料开发技术还不成熟,市场认同度有待提高。  
  虽然高性能玻璃纤维的生产规模发展较快,但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品种规格少,质量和性能不稳定,高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另外,系统化的高性能玻璃纤维的应用研究滞后,缺乏高性能玻璃纤维的相关技术标准,难以引导下游应用领域的扩展。  
  预测指出,2013年,高性能纤维产能及下游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芳纶产能的快速增加,对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最新政策与新闻

  • 2024年绿色金属发展路线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王吉位: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是当代蓬勃的蓝海
  • 再生金属产业向西部转移正悄然成型
  • 再生金属分会:再生铜铝原料标准力争在2020年实施
  • 国内废料将成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重要支撑
  • 国内首家再生金属设计研究院成立 废铝循环利用前景可期
  • 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最新!废钢价格下半年或有大幅上涨机会
  • 开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新局面
  • 我国将进入废金属回收高峰期

最新供应

  • 海力6吨粉末压机

  • 德国DORST原产50吨压力机

  • 10立方氨分解带纯化装置

  • 转卖储气罐(简单压力容器)+氨分解制氢装置+气体纯化装置

CopyRight ©2018 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楼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 / 85235193传真:0571-85235193

联盟网站:中国粉末冶金商务网 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 中国粉末冶金人才网 粉末冶金书库中国注射成形网 粉末冶金企业名录 粉末冶金会议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19号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