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创新高“水分”大 实体经济尚未真正向好
发布时间:2013/1/29 0:31:22
1月24日上午,汇丰银行发布了*新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1月的PMI预览值为51.9,较去年12月的51.5进一步回升,创24个月新高。
此次公布的PMI指数虽高于之前市场普遍预期的51.7,但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利好。从股市表现来看,PMI数值公布后A股随即上涨,上证综指一度达到2362.94的高点,涨幅约1.8%,但此后一路下降,*终收于2302.60点,较上一日下跌18.31点,跌幅0.79%。
“市场表现还算理性。”红塔证券研究员刘文君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他表示,PMI受节前因素影响,回升是正常的。“但不代表经济就此一路向上。”
仔细分析1月PMI的分项数据即可发现:虽然生产活动指数从2012年12月的51.9升至2013年1月的52.2,就业指数51.2,也达到20个月以来的高点,但预示未来需求的新订单指数相比去年12月却有所回落。此外,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1,但仍处于偏弱水平。
“乍看起来,制造业PMI指数的回升表明我国制造业略有回暖,实体经济稍有起色,制造企业生存环境似有改观。”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对《中国产经新闻》表示,十八大后的政策利好信号使企业和投资者信心倍增,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态势凸显企稳迹象。
不过事实上,实体经济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待解。
“此次PMI回升有很大‘水分’,多项措施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实体经济领域炒作现象严重。部分地区房地产行业率先破冰,从而造成了经济企稳的假象。”边晓瑜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12月工业分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数据,在41项大类行业中,当月增速高于累计值的仅有15项,其中还包括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受季节性影响的行业。
而从融资方面看,尽管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显示各项贷款和企业债券均有小幅增加,但据不完全统计,诸多房地产企业在过去半月间融资超过300亿,流向制造业等产业的资金数目或许远不能与此相比。“中小企业从银行拿贷款仍然很难,融资成本实在太高。”一位加工贸易企业经营者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抱怨。
从企业层面看,众多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始终面临着融资能力低下、出口环境恶劣、资金链条不稳、营收增长乏力等难题。而宏观层面看,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扭曲是当下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经济多年的繁荣一直是靠低附加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制造扛起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这些行业的严重依赖以及重复建设。”刘文君指出,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其效应只会越来越弱,产能过剩使得行业盈利能力下滑十分明显。
“下一阶段政府不会采取用财政收入进行大量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做法,内部需求也将平稳增长,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过渡期,即如何从传统的增长模式向新的支柱性行业转型,这期间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刘文君说。
即使阵痛也必须改革。作为实体经济的很大组成部分的广大中小企业正极度缺乏资金与资源。要让企业有余力解决自身难题并发展壮大,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资源真正回归实体经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融资条件。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房地产、航空、铁路等基建领域若不放缓,投资拉动型依然会是经济增速的主要推手,集约型增长方式恐沦为一纸空谈。国家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行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避免盲目规划、快速扩张等产业政策的实施。唯有如此,资源回归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才能成为现实。”边晓瑜说。
此次公布的PMI指数虽高于之前市场普遍预期的51.7,但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利好。从股市表现来看,PMI数值公布后A股随即上涨,上证综指一度达到2362.94的高点,涨幅约1.8%,但此后一路下降,*终收于2302.60点,较上一日下跌18.31点,跌幅0.79%。
“市场表现还算理性。”红塔证券研究员刘文君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他表示,PMI受节前因素影响,回升是正常的。“但不代表经济就此一路向上。”
仔细分析1月PMI的分项数据即可发现:虽然生产活动指数从2012年12月的51.9升至2013年1月的52.2,就业指数51.2,也达到20个月以来的高点,但预示未来需求的新订单指数相比去年12月却有所回落。此外,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1,但仍处于偏弱水平。
“乍看起来,制造业PMI指数的回升表明我国制造业略有回暖,实体经济稍有起色,制造企业生存环境似有改观。”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对《中国产经新闻》表示,十八大后的政策利好信号使企业和投资者信心倍增,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态势凸显企稳迹象。
不过事实上,实体经济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待解。
“此次PMI回升有很大‘水分’,多项措施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实体经济领域炒作现象严重。部分地区房地产行业率先破冰,从而造成了经济企稳的假象。”边晓瑜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12月工业分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数据,在41项大类行业中,当月增速高于累计值的仅有15项,其中还包括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受季节性影响的行业。
而从融资方面看,尽管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显示各项贷款和企业债券均有小幅增加,但据不完全统计,诸多房地产企业在过去半月间融资超过300亿,流向制造业等产业的资金数目或许远不能与此相比。“中小企业从银行拿贷款仍然很难,融资成本实在太高。”一位加工贸易企业经营者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抱怨。
从企业层面看,众多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始终面临着融资能力低下、出口环境恶劣、资金链条不稳、营收增长乏力等难题。而宏观层面看,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扭曲是当下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经济多年的繁荣一直是靠低附加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制造扛起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这些行业的严重依赖以及重复建设。”刘文君指出,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其效应只会越来越弱,产能过剩使得行业盈利能力下滑十分明显。
“下一阶段政府不会采取用财政收入进行大量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做法,内部需求也将平稳增长,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过渡期,即如何从传统的增长模式向新的支柱性行业转型,这期间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刘文君说。
即使阵痛也必须改革。作为实体经济的很大组成部分的广大中小企业正极度缺乏资金与资源。要让企业有余力解决自身难题并发展壮大,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资源真正回归实体经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融资条件。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房地产、航空、铁路等基建领域若不放缓,投资拉动型依然会是经济增速的主要推手,集约型增长方式恐沦为一纸空谈。国家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行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避免盲目规划、快速扩张等产业政策的实施。唯有如此,资源回归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才能成为现实。”边晓瑜说。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