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业绩持续下滑
发布时间:2012/12/3 0:17:17
近日,国内各大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财报,今年前三季度,20家上市企业中,多数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但其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却均出现下滑。在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向上突围遭遇天花板时,国际零部件巨头纷纷入华淘金,加大本土零部件企业生存压力。
业绩下滑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为其提供了70%以上的利润,是整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但是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有外资背景的零部件企业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75%以上,并且控制了绝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市场份额。而主要依靠自主品牌车企生存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开始遭遇发展难题。
从今年前三季度营收排名前20家的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财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20家企业中,多数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但其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却均出现下滑。20家企业的营收同比下滑3.7%至1688.5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两成(19.4%)至96.49亿元;平均净利率为5.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在国内经济放缓、消费萎缩、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保持原有高端产品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低成本的产品,不断向中低端市场扩张,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就显现出来了。
目前,由于中国零部件企业基础较弱、综合实力不强,主要服务对象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受这种业务范围的局限,一旦自主品牌企业销量遭遇困境,这些零部件企业也必受牵连。与此同时,处在下滑中的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为了提高竞争力、提高汽车质量,近几年又开始逐渐加大了采购外资汽车零部件的比例。这对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一个人士表示,中国现代汽车工业是从合资整车起步,因此围绕欧、美、日、韩这些外资企业为主导分别形成零部件供应链。如美系车在中国的供应商全部是外资企业;欧系车在中国的供应商88.9%是外资企业;日系车这一比例为88.5%;韩系车供应链几乎不向中国内资企业开放。自主品牌车系的发展虽带动了内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但所选择的供应商52.8%有外资背景。因此内资企业与整车产业配套关系松散,难以形成系统、总成、附件、零件之间的产业链关系。
外资深度控制
目前,包括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动力匹配系统、安全电控系统、燃油喷射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几乎都被跨国公司垄断,自动变速器也由少数跨国公司主导。多数本土零部件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80%企业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市场份额以及制造能力90%都集中在低端的零部件产品。
中国商务部的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微电机、安全气囊等零部件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91%、97%和69%。在高新和核心技术方面,如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高达90%。博世、电装、德尔福等跨国零部件企业,在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我国对汽车零部件与整车合资政策不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外资在中国投资汽车零部件没有股比限制,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给相关零部件行业带来无限商机,于是,外资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资。
相关统计表明,近年来国内新批准外商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项目数量高于合资数量。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