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材料产业链增值
发布时间:2012/8/7 0:17:43
晶体硅材料、光伏玻璃、石油套管、硅材料、药物缓释,在这些普通人并不太熟悉的名词背后,是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潜力。
新材料一直都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国内新材料产业将以25%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因而,滨海新区也将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个产业的发展将对推动新区工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滨海新区出台了《天津市滨海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滨海新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聚集大企业
“目前滨海新区已聚集各类新材料企业100余家,在绿色电池、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八大"新材料体系。”滨海新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滨海已经聚集了中环、巴莫、膜天膜、三环乐喜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企业。同时,吸引了鑫茂、巴斯夫、金发、富通、陆港石油橡胶、西控茵诺威达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入驻。
“从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中可以看到,国家对滨海新区的政策支持使得光伏产业在天津有着肥沃的发展土壤。”英利集团副总裁、英利天津项目总指挥赵志恒表示,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新能源新材料更是天津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因而,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已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可以看到,在电子信息材料方面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晶圆材料、光存储材料、超导膜材料的产业集群,聚集了在行业有*地位、研发实力强的大型企业10余家,为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金属材料方面也聚集了金桥焊材、天津冶金集团天材科技、*焊材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及研发机构,具有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研发实力。
而在保温材料、涂料、新型墙体材料滨海新区更是已聚集了40余家企业,其中不乏鎏虹科技、科泰化工等有影响力的国内*企业。此外,特种材料是作为冶炼、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关键性的特种材料,也在滨海形成了自己的研发、生产集群。
增值产业链
“包括大沽化工、中沙石化、中石化、中石油等都是我们的原料供应商,都在天津有自己的工厂。”今年6月刚刚在天津空港开业的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宋晓东对新金融记者表示,依托于这些在本地的材料供应商他们的运输成本与运输时间比过去大大降低,产业链的带动效果非常明显。
事实上,就在今年年初,中石化集团也宣布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共同投资17亿美元在天津滨海新区合建聚碳酸酯项目。而此前不久,中国化工集团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一项包括建设化工新材料项目在内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此同时,全球知名的半导体衬底材料供应商美国晶体技术公司也宣布,在天津开发区逸仙园投资建设晶体合成与晶片加工项目。
而在产业链的另一端,一系列大项目落户滨海,也吸引了新材料生产公司的入驻。据滨海新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滨海新区“大飞机”项目的实施,已吸引了多家公司随之落户。其中生产飞机用复合材料的天津波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额约为1亿美元;生产航空电缆的加铝(天津)铝合金产品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210万美元。这些都为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动力。
可以看到,随着这些新材料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天津滨海新区石化产业的附加值,同时还将降低区内原有的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的配套成本。“新材料产业对于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补"链"价值。”有分析人士指出,滨海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支持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新材料领域和重点企业,已逐步形成多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创新求发展
可以说,一个“新”字足以表明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性。数据显示,新材料研发水平和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今,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研究开发计划和扶持政策,竭力抢占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给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量新材料企业采取了简单的外延式扩张模式,用发展传统制造业的方式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本,在低端制造领域通过引进资本或设备迅速形成产能。因此,随着新材料产业规模的扩大,该产业的技术贡献率却不断降低。目前,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材料主要由国外厂商供应占主导。总的来看,我国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是5年。
为此,滨海新区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区内新材料领域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13家,在纳米材料的制备、荧光粉体的制备、超级电容器的开发等重大产业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依托技术优势,组建了膜天膜集团公司、5MW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等众多产业化项目。其中,膜天膜公司已在今年7月成功上市。
而面对滨海新区新材料企业总体技术层次还不高,缺少真正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品种,企业以材料加工为主等发展瓶颈,《规划》中指出,未来将通过进一步建设企业创新支撑平台、公共研究服务平台、设立新材料产业联盟等,整合创新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突出企业主体作用,促进技术主体与生产主体的相互联系,不断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提高新区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针对目前,滨海新区新材料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65%以上的新材料企业销售额不到1亿元,支撑作用尚不明显的现状,《规划》中表示,未来滨海新区新材料产业将配合重点项目,发展特种功能材料技术和材料共性技术,产业的布局将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以经济技术开发区、轻纺经济区、空港经济区为主要空间载体,把新区建设成多功能金属制品基地、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建筑材料制造中心、北方光纤预制棒及延伸产品生产基地,成为电子级硅片、风电叶片、太阳能电池、绿色二次电池产品国际生产基地,使新区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材料一直都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国内新材料产业将以25%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因而,滨海新区也将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个产业的发展将对推动新区工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滨海新区出台了《天津市滨海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滨海新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聚集大企业
“目前滨海新区已聚集各类新材料企业100余家,在绿色电池、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八大"新材料体系。”滨海新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滨海已经聚集了中环、巴莫、膜天膜、三环乐喜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企业。同时,吸引了鑫茂、巴斯夫、金发、富通、陆港石油橡胶、西控茵诺威达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入驻。
“从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中可以看到,国家对滨海新区的政策支持使得光伏产业在天津有着肥沃的发展土壤。”英利集团副总裁、英利天津项目总指挥赵志恒表示,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新能源新材料更是天津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因而,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已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可以看到,在电子信息材料方面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晶圆材料、光存储材料、超导膜材料的产业集群,聚集了在行业有*地位、研发实力强的大型企业10余家,为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金属材料方面也聚集了金桥焊材、天津冶金集团天材科技、*焊材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及研发机构,具有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研发实力。
而在保温材料、涂料、新型墙体材料滨海新区更是已聚集了40余家企业,其中不乏鎏虹科技、科泰化工等有影响力的国内*企业。此外,特种材料是作为冶炼、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关键性的特种材料,也在滨海形成了自己的研发、生产集群。
增值产业链
“包括大沽化工、中沙石化、中石化、中石油等都是我们的原料供应商,都在天津有自己的工厂。”今年6月刚刚在天津空港开业的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宋晓东对新金融记者表示,依托于这些在本地的材料供应商他们的运输成本与运输时间比过去大大降低,产业链的带动效果非常明显。
事实上,就在今年年初,中石化集团也宣布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共同投资17亿美元在天津滨海新区合建聚碳酸酯项目。而此前不久,中国化工集团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一项包括建设化工新材料项目在内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此同时,全球知名的半导体衬底材料供应商美国晶体技术公司也宣布,在天津开发区逸仙园投资建设晶体合成与晶片加工项目。
而在产业链的另一端,一系列大项目落户滨海,也吸引了新材料生产公司的入驻。据滨海新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滨海新区“大飞机”项目的实施,已吸引了多家公司随之落户。其中生产飞机用复合材料的天津波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额约为1亿美元;生产航空电缆的加铝(天津)铝合金产品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210万美元。这些都为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动力。
可以看到,随着这些新材料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天津滨海新区石化产业的附加值,同时还将降低区内原有的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的配套成本。“新材料产业对于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补"链"价值。”有分析人士指出,滨海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支持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新材料领域和重点企业,已逐步形成多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创新求发展
可以说,一个“新”字足以表明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性。数据显示,新材料研发水平和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今,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研究开发计划和扶持政策,竭力抢占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给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量新材料企业采取了简单的外延式扩张模式,用发展传统制造业的方式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本,在低端制造领域通过引进资本或设备迅速形成产能。因此,随着新材料产业规模的扩大,该产业的技术贡献率却不断降低。目前,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材料主要由国外厂商供应占主导。总的来看,我国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是5年。
为此,滨海新区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区内新材料领域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13家,在纳米材料的制备、荧光粉体的制备、超级电容器的开发等重大产业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依托技术优势,组建了膜天膜集团公司、5MW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等众多产业化项目。其中,膜天膜公司已在今年7月成功上市。
而面对滨海新区新材料企业总体技术层次还不高,缺少真正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品种,企业以材料加工为主等发展瓶颈,《规划》中指出,未来将通过进一步建设企业创新支撑平台、公共研究服务平台、设立新材料产业联盟等,整合创新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突出企业主体作用,促进技术主体与生产主体的相互联系,不断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提高新区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针对目前,滨海新区新材料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65%以上的新材料企业销售额不到1亿元,支撑作用尚不明显的现状,《规划》中表示,未来滨海新区新材料产业将配合重点项目,发展特种功能材料技术和材料共性技术,产业的布局将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以经济技术开发区、轻纺经济区、空港经济区为主要空间载体,把新区建设成多功能金属制品基地、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建筑材料制造中心、北方光纤预制棒及延伸产品生产基地,成为电子级硅片、风电叶片、太阳能电池、绿色二次电池产品国际生产基地,使新区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