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2011年运行形势述评和2012年展望
发布时间:2012/2/27 5:31:40
2011年机械工业运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比上年明显回落,但总体仍实现了较快增长;预计今年增速虽将继续回落,但全年仍有望实现两位数的平稳增长。
近若干年来,总体而言,中国机械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国际地位在提高,2011年延续了上述趋势,2012年如能更自觉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还将继续有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行业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也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如不常怀忧惧之心,亟思应对之策,并付诸行动,上述趋势就有可能中断或逆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以确保向好的势头持续下去。
一、 2011年行业经济运行取得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全行业实现了较快增长;
2、结构调整在压力下有所提速
去年机械工业在趋紧的经济环境下,变压力为动力,加快了结构调整。这既是去年行业得以较快增长的主观原因,也是去年行业发展中与产销“较快增速”相比更值得欣慰的一大亮点。
结构调整提速的主要表现:
(1)主机向高端升级的步伐加快
一是高端电力装备发展势头良好
水、核、风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设备在发电设备总产量中的占比由上年30.9%上升到32.9%;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消化吸收稳步推进;100万千瓦级水电设备、6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锅炉、5MW、6MW风电设备等高端电力装备自主创新进展顺利。
特高压交流百万伏输变电试验示范线路扩容所需装备顺利完成,特高压直流工程后续工程纷纷上马,主要设备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1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及智能电网设备研制已经启动。
二是重型矿山设备大型化有新成绩
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3万吨单缸模锻液压机、300吨和400吨级电动轮自卸车、Φ14.93米超大型泥水气压平衡式隧道掘进机等高端装备研制成功,大型球磨设备向世界矿业巨头出口,大型船用曲轴进入批量生产。
三是天然气长输管线加压站设备国产化取得突破
以前全部靠进口的2万千瓦级压缩机、拖动电机、变频装置及全锻焊管线阀门已成套研制成功并通过用户测试,即将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安装运行。
四是*机床竞争力有所提高
数控机床、数控装置产量增速明显快于普通机床,数控化率继续提升。2011年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同比增长20.60%,高出全部金切机床增速5个多百分点,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在金切机床中的占比由去年的28%提升到30%。
济南二机床在与德、日强手国际投标竞争中夺得美国福特公司底特律工厂的5条冲压线和2条落料线的“交钥匙”工程订单,这标志着我国汽车冲压线生产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高端仪表发展势头已有起色
自动化仪表产值增速达到35%,大大高于仪表行业25%的平均增速;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了10%,远高于机械工业7%左右的平均利润率;代表高端控制系统水平的DCS系统,国产化已取得长足进展;智能电表迅速发展。
六是农机产品升级势头明显
拖拉机向大功率升级的势头日益明显;继小麦、水稻收割机热之后,为玉米、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服务的多种新型农业机械自主创新势头也已出现明显加速之势。
七是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被外资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经过艰苦努力,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中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开始上升,2010年达到了12%,2011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14%。
(2)高端基础零部件国产化步伐加快
差距巨大的高端液压件的国产化初露曙光。投资数以十亿计的大项目纷纷上马,挖掘机等主机企业开始大举进入这一领域,这一突出的基础瓶颈环节已见到缓解的希望。
对测量水平影响很大的高性能硅压力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的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已取得用户认可。
国产核电站石墨密封件经过国内多家核电站近4年的工业性运行考核,运行可靠,已可批量生产。
超高压交直流绝缘套管及变压器出线装置、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大型火电及核电设备阀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用的无取向优质矽钢片和抗撕裂厚钢板、超高压大型变压器用的冷轧取向矽钢片等基础产品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突破。
电站锻件国产化取得重大进展,进口份额大幅下降: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高中压转子18.4%进口,低压转子36%进口,发电机轴21%进口。
但百万千瓦电站锻件国产化仍需努力:100万千瓦火电高中压转子73%进口,低压转子54%进口,发电机轴67%进口。
(3)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杭氧、四川空分、陕鼓等企业由制造空分设备和压缩机向建设供气站延伸,既为自己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开辟了一条能通过持续经营而盈利的新空间,又解决了部分中小用户无力购置空分设备的困难。
汽车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内燃机行业以及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再制造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开始起步。在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拓展了企业自身新的发展空间。
(4)区域结构继续朝政策预期方向调整
2011年中西部地区在机械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49和0.27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占比则下降了1.77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30.41%、45.05%、55.76%,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分别高出东部14.64和25.35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还将继续高于东部地区。
(5)出口迎难而上竞争力有所提高
2011年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增长加快。发电设备出口量比上年翻番,出口量在总产量中占比已超过20%;汽车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金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2.9%和52.9%。增速明显高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
3、内生的应变能力明显增强
观察“应收账款”和“库存”的增幅,可以发现:与计划经济时期每逢经济紧缩,机械工业“应收账款”和“库存”就急剧增长的惯例不同,2011年的经济紧缩并未引起“应收账款”和“库存”的过度增加。现在行业内生的风险控制意识和应变能力已明显增强。
4、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2011年民营企业在机械工业产值和利润总额中占比已达一半,出口创汇已占30%以上,发展速度快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毫无疑问,这一态势不但有利于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同时也将增强全行业发展稳定性
二、深刻认识机械工业去年发生的变化
变化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普遍回落
变化之二:成本剧增,利润增幅回落大大快于产销
变化之三:需求增长趋缓,产能继续高速膨胀,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变化之四:利润率由升转降,令人忧虑
变化之五:进口快速增长,国内订单大量分流
变化之六:外需不振,出口增速下行
变化之七:亏损企业明显增加,运营态势分化加剧
上述变化表明:
机械工业的发展态势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前几年赖以存身的粗放式发展环境已经过去,趋紧的发展环境正在逼迫机械工业放弃以速度规模为先、以实物订单高速增长为支撑、以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
2011年各主要分行业产销形势
汽车行业:
增幅大幅回落,由2010年的“增长引擎”变为2011年的“减速冠军”
2011年1-12月累计,产值同比增长16.79%,利润同比增长16.05%,明显低于同期机械全行业产值25.06%和利润21.14%的增速。
1-12月累计,汽车产销量为1842和18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0.84%和2.45%;其中轿车产销量为1014和10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87%和6.62%。如此低的增幅与2010年30%左右的增幅相比,可谓大幅回落。
汽车行业的亮点是出口:1-12月已累计出口汽车82.4万辆,同比增长52.16%;出口创汇99.4亿美元,同比增长60.41%。
在汽车出口中,轿车出口37.2万辆,已超过载重车成为*大出口车型,其106.78%的增长速度引人注目。
内燃机行业:受汽车行业影响而降温
1-12月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07%,低于同期机械工业25.06%的平均增速
1-12月产量同比微降1.73%。
1-12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37%,大大低于机械工业21.14%的平均增速。
工程机械行业:从二季度起增速急剧回落
1-12月工程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73%,1-12月利润同比增长26.01%,增速虽仍然均位居各主要分行业前列,但相较于一季度的超高速增长,增速已明显回落;尤其是利润增幅自今年1-7月以来已低于产值增幅,凸现了该行业经营形势趋于严峻。
挖掘机行业3、4月份月产量曾经高达2.5万台左右,而7、8月份剧降至1万台左右。3月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销售率高达107.58%,而8月已滑落至94.42%。业内不少企业为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客户,竞相以零首付的非理性方式进行销售。
机床行业:增速前高后低
上半年景气尚好,但下半年形势发生剧烈转折,新增订单快速大幅下滑,尤其是低档机床和重型机床回落幅度更大,有些原有订单用户也要求延迟交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进口增长迅猛,1-12月机床行业进口金额同比增长30.24%,这说明高端需求客观存在,但国内企业受水平所限尚不能满足。因此产品需加速升级。
重型矿山机械行业:矿山机械形势明显好于冶金机械
受钢铁行业调整影响,冶金机械行情继续低迷;受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我国核电建设进度放缓,核电锻件等新订单也难以落实。因此2011年一重、二重等重机企业经营困难较大。
电工、石化通用、仪表、基础件行业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