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06/1/25 19:09:00
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大大小小的企业争先恐后往中国市场“挤”,林林总总的“ Made in china ”产品源源不断地向国际市场“流”。“世界工厂”的美誉也不算言过其实,但在欣欣向荣的繁荣市场的背后,中国企业有诸多的难言之隐,特别是中国汽车行业更是一言难尽。
从用手工制造的红旗车到现在满街上跑的洋车、“混血车”,中国汽车制造业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但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梦想依然遥遥无期。随着中国加入 WTO ,国门打开,国际汽车巨头汹涌而至,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一时难以招架,只好与外国企业合资,以期引进外企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但这种“和亲”也有致命弱点,很多企业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满足于为外国企业进行整车组装,忽视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忽视了自主品牌的打造,结果变成了国际汽车巨头的“生产车间”,令人可悲的是,竟有“远见卓识者”声称中国汽车企业没有必要拥有自主品牌。我们在痛惜中国影像业几乎全军覆没时,又不得不为中国的汽车整车行业捏了一把汗。
现在,中国整车行业处境尴尬,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又何去何从呢?
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外有大兵压境,内有诸侯混战
中国的汽车市场,成为世界上*后的*大市场。近年来,随着“ 6+ 3 ” (通用、福特、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雷诺—日产、宝马、 PSA 和本田)等跨国汽车巨头相继完成在华投资,在华汽车零部件生产开始出现本土化浪潮。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已有 5000 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 1200 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许多都是位居世界 500 强企业。“狼来了”,“羊”的处境如何呢?面对市场风云突变,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发展困境,举步维艰。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与中国企业势单力薄,却又“诸侯混战”不无关系。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品轿车配套能力低,无法与跨国巨头抗衡,结果是大家只好挤在商用车这一战场拼个你死我活,争相压价,产品质量迅速下滑,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难以自拔。
中国企业现状:技术落后 结构单一 规模偏小 单打独斗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相比,中国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只能算是“小家碧玉”,面对“大家闺秀”的咄咄逼人,中国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技术研发能力低,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差等深层次危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零部件行业面临的*大危机主要是研发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少企业纯属来料加工企业,只能“依葫芦画瓢”,很少有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更不用说与国内外汽车厂商同步研发了。这些企业技术研发上的先天不足,导致这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在市场上分几杯残羹,难以把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大危机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结构变化需求。这种可怕的“高度专业化”难以承担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缺乏抗打击能力,一旦市场有变,必死无疑。长期以来,中国零部件产业一直依靠商业车整车生存与发展,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轿车产量的快速增长,但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轿车配套能力低,难以与跨国巨头一争高低。像东营信义汽车配件公司那样,不但站稳国内市场脚跟,而且能进军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屈指可数。
此外,企业规模偏小,产量低,生产成本高,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扬和整车厂商压价等“祸不单行”的困境,这些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找不着北了。
中国零部件企业“敢问路在何方”?
难道“狼来了”,中国企业真的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吗?
笔者认为,面临困境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并非四面楚歌,无计可施,完全可以扬长避短,杀出一条生路来。
中国加入 WTO 后,国外企业走进来,中国企业也可走出去。国际汽车巨头迫于降低生产成本的压力,采购日益国际化,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抓住“天赐良机”,闯入国际市场,去老外的腰包里“淘金”。
事实上,许多国内汽车配件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抓住这一契机,积极进军国际市场。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2004 年 1 — 12 月,我国各类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总计 7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70.85% 。 2004 年,我国共向世界上 195 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零部件,遍布世界六大洲,其中亚洲 45 个国家和地区、非洲 54 个国家、欧洲 43 个国家、南美洲 36 个国家、北美洲 3 个国家、大洋州 17 个国家。由上面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形势喜人,出口增长较快。但仔细分析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特点,就不难发现,出口产品大多属于科技含量较低的低端产品,主要依靠低价格竞争优势进入国际市场。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因为这种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可能演变成明日的另一个“纺织品问题”,到处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起诉的尴尬处境迟早会降临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身上。正因为国内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所以只能进入国际汽车售后市场。能象浙江万向集团那样进入国际 OEM 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现在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不过这种状况,正逐步得到改观。据报载:山东省东营市的一家民营企业 --- 东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凭借自主核心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及超前的管理模式,生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刹车片一举打入北美汽车主机配套市场。信义刹车片今年 8 月份成功为美国汽车巨头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OEM (主机配套)配套。此举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信心倍增,看到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主机配套市场的金光大道。
笔者认为,无论是立足国内市场还是闯入国际市场,中国零部件企业必须提高研发能力,开发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没有自主品牌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专家建议,国家也要重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有基础和有实力的零部件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使民族汽车零部件产业冲出重围,走向世界。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